因「自由行」而掀起連串的社會風波,又豈止針對個別行業(旅遊業)衍生的問題,鼎沸民聲當中又有幾多與近年兩地積極加快「融合」進程,以至引發更多的中港矛盾有關,大家心裏明白,只是仍有人存心淡化。「驅蝗行動」發生後,香港那位全國政協陳常委發表意見,除大肆抨擊行動外,且還另有所指,提示民間不應動輒將事件提升至中港矛盾,皆因這不過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矛盾。
他舉例稱,上海市民對於來自江蘇、浙江省,頻繁到訪的民眾不太歡迎;同樣北京市民對於河北的居民亦生怨言,所以這只是地區與地區的事。
事實上,自由行實施至今,香港一個小城要面對,或獨對的豈止內地某一省市,而是49個分佈全國的城市,請問這該歸屬那個地區自行處理?再者,港人經常被訓誡凡事總要通盤考慮,一國先行,惟當政策和措施正正牽涉國家的政法層面,卻有人忙不迭出來搬龍門,旨為轉移視線,完全迴避問題癥結,且繼續罔顧其「地區」民眾的訴求。
旅遊業僅佔本港GDP 4.5%
同樣充耳不聞,並圖借似是而非的論調為自由行護駕的官員、建制和既得利益階層亦大有人在。而眾口強調的也就是旅遊業為本港所創造的「龐大」經濟收益。
根據官方機構公佈數據,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的旅遊業,其4.5%的GDP佔比,相對其他產業,非但「梗頸」,更難望其他前列項背,且不說以25.5%佔據榜首的貿易及物流行業,還有次位16.1%的金融服務業,就算排第三的工商及專業服務業亦佔12.4%,論經濟貢獻幾近叨陪末席的三倍,試問旅遊業舉足又有幾重呢?
而旅遊業佔GDP的比重縱由之前的4.3%增加到4.5%,實質增長率不過是4.6%,相對過去兩年內地旅客人次16.6%的明顯增幅,可見自由行的經濟效益未能同步提升,或說旅客的人均進貢只會越來越低,惟所消耗的整體社會成本只會越來越高。
以上數字隨手可得,也不涉高深計算;社會現況觸目皆是,也不必深入調研。問題是那些在位的「好客」者惟求全城迎賓,何曾會有坦然向持份市民相告的打算。
或者當家的總以為港人向以經濟掛帥,唯利是圖,只要提供經濟誘因,就能息事寧人。然此(特)區始終不同彼區,觀乎鄰埠管治,確實如是。澳門獨沽一味只有博彩業,或說是旅遊的伸延亦無不可。而去年高達3,600億澳元的博彩營收早已超越世界賭城拉斯維加斯,逾千億的博彩稅收佔政府歲入78%,至於賭業收入佔GDP的佔重更高達85%!這當然有賴澳門政府開放賭牌,至於腰纏億貫的黨官和土豪更是功不可沒。
以澳門現有人口58萬計,人均GDP逾9萬美元,放眼僅次盧森堡,全球排名第二。若只以博彩收入計算,人均GDP亦逾60萬港元,澳門賴靠旅客(賭客)維生,過去如是,現在更加不能自拔。
好了,那麼香港人均從所謂「本地經濟命脈」的旅遊業所得幾多?答案是12,800大元!只及澳門永久居民近年累積獲派金額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我們要忍辱負重去體恤日用品價格飛漲之餘,且供應緊張;去諒解與市民日常生活「疏離」的金舖、名店、藥房扯高舖租,擠走小店;當然還得包容國情不同,內地旅客各種有悖港人常態舉措的薄酬。
多得偽首昨日又再就「自由行」提點公眾要發出「正能量」,少做一些影響本港經濟發展及國際形象的事云云。
計我話,反正幾年後都係財赤,政府倒不如早早先惠每個香港永久居民6萬元,否則一意孤「行」之下,只怕舊香港人咩都做得出。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