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企業自由行 - 利世民

利字當頭:企業自由行 - 利世民

「外交上,美國會讓中國的人民幣貶值嗎?」有讀者昨天問。單純干擾造成的貶值,美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理。可是,滙率的高低水以外,最終問題其實是長期的貿易逆差。自然調節下,順差會令貨幣幣值上升,從而減低一國的出口競爭力。同時,也會增加這個國家的人民和投資者,往外投資和消費。八十年代的日本遊客大受歡迎,正是這個原因,而今時今日的自由行到處搶購消費品,道理也是一樣。
當年廣場協議後,日圓升值,日本企業紛紛到海外投資。今天的Sony,有不少業務在海外,就是從那時開始在外面購回來。Toyota、Honda等,雖然本質上仍然是一家日本公司,但是在美國,Toyota和Honda幾乎和其他美國汽車公司一樣。今天的Samsung,在過去幾年也積極在美國開設各種業務,我可以大膽講句,十年八載後,Samsung將會是一間美韓兩地的公司。事實上,今天在美國,許多韓國公司,像Hyundai,已經在標榜以美國為家,不想被視為單純的亞洲企業。
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就必然走向跨國之路,國籍也越來越模糊。香港的最佳例子,是滙豐與和黃。雖然每間公司的大老闆,都必然會對出身之地有種情感和留戀,可是技術上來說,業務不可能只停留在一個地方。有機會的地方,就有生意,這本是資本主義無國界運作的邏輯。
但是從過去幾十年的歷史看來,任何企業要攀上最高峯,總要在美國建立基地。中國的企業,過去有種心態,就是13億人的市場夠大了,產品只要出口賺外滙就是,從來沒有軟實力的問題。有讀者說,大陸沒有言論自由,思想空間不開放,這些結構性缺陷無疑對發展企業的軟實力有影響。可是,我總覺得,沒有往外取長補短,才是不思長進的最大原因。
企業的自由行,尤其是民企的自由行,是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必須的過程,而過程中,少不免要讓資本賬相對地開放。像大陸的一切政策,總是進三退二,但隨着境外的人民幣供應增加,收支往平衡點發展,人民幣不會只是單方面需求增加。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