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意見】
由於投資取向以保本為上,香港外滙基金去年僅錄得2.7%回報,與挪威主權基金及澳洲未來基金的表現相差一條街。儘管有意見建議本港成立主權基金,作更進取的投資,解決未來結構性財赤,但專家普遍對建議有保留。
經濟學者關焯照認為,現時外滙基金在轉變,有一部份為「特別投資」,投資風險較高的資產,如股票或房地產;香港先天是聯繫滙率,需揸美債支持港元,但債息升、美債便要蝕。他指特別投資部份回報約雙位數字,規模約千多億元,認為可調高該部份比重,至佔外滙基金約一成,即2,000至3,000億元。若該部份有一成回報,便可帶來逾200至300億元收益。
做好經濟才是王道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表示,對香港成立「未來基金」應對結構性財赤有保留,他說:「政府能創造財富先係王道,不只集中投資可賺多少。政府可做大經濟個餅,留意經濟增速不會落後政府開支。」
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認為,外滙基金七成為債,股票比率可增加;但不認為主權基金可解決結構性赤字問題,指需從結構性收入着手,如增加稅種及擴寬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