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上海旅行團來港,其中團友在行程安排的酒樓午膳後大模廝樣嘆「飯後煙」,酒樓員工見狀勸止時發生爭執,未盡煙癮的惡客突然聲稱被人偷取朱古力,即場大吵大鬧,領隊欲息事寧人遂上前制止,卻被人多番揮拳施襲洩憤,領隊不得已還手,最終警方接報到場先行拘捕,再而將有關人士送院治理。當然建制眼中這又只是「個別」事件;不過印證了我們的包容始終有個限度;為了好客,港人其實已經去得好盡。
市民但求有餐安樂茶飯
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剛亦開會討論旅發局的工作計劃,關注點自是落在近日發生連串的旅遊事件,以及香港已然超載的旅客量。有議員質疑旅發局仍投放資源到內地推廣到港旅遊,非但浪費公帑,且會帶來負面影響,而自由行早已偏離原本政策目標,造成不可彌補的中港矛盾。
其間,旅發局主席和旅遊事務專員曾被質問:「好客之道?你哋幾時會開放自己屋企招待旅客,無止境地、超負荷地,罔顧你哋家人嘅感受?」其實那些客人還會反客為主,在你家裏肆無忌憚地「煲煙」,當你的外傭或家人好言勸阻,作客的竟老羞成怒,繼而動粗痛毆府上諸君。請問主人家仍否堅持開門迎賓,家人還得啞忍嗎?
事實上,官腔光是空喊「好客之道」,我倒想回應政府該有好生之德,兹念市民營營役役,惟求有餐安樂茶飯,現時日常生活卻被超出負荷的客量擠壓得透不過氣來,掌權者理應體恤民情,改弦易轍。
雖則旅發局主席幾番強調已經「做咗嘢」,皆因港府已成功爭取不再放寬自由行城市及一簽多行喎。但這不過是臨崖勒馬,免得萬劫不復,然現行政策下,內地旅客(或水貨販子)仍會「自然」增長。前非不改,於事何益?市民就是認為政府「無做嘢」或「做唔到嘢」,方才鬧出「驅蝗」和「拖喼」行動。
港官明知卻為爭取表態而高調譴責,內地官媒《環球時報》又是連番發表文章炮轟,甚至形容行動為「法西斯」和「第三世界」。連一篇稍有異見的「恩主」文章尚且容不下的專橫野蠻政權,竟然可以「有口話人」,這些惡言只怕可成讚美之辭。報紙續指內地經濟實力崛起,令到港人看到自己才是「阿燦」,需要富有的內地「表妹」來港「血拼」搭救,所以感到很不是滋味。
原來當年的「表姊」不值一哂,今日的「表妹」先係「你好嘢!」因為香港的經濟以至繁榮,完全係有賴表妹的「消費貢獻」。也就是這種既失落又不服氣的糾結心理,造就了港人的「心理不平衡」。
原來如此,眾港燦或老表所以有今日,還不就是因為「憎人富貴」,這和「未富先驕」豈有分別,都是以己度人。不過我倒也真的認為是有所「不平衡」,可惜不是心理,而是實實在在的數字。內地不斷強調旅遊業是香港的經濟命脈,港府亦經常念念不忘旅遊業乃本地四大支柱產業,不過這根柱子能夠承重幾多,對本港經濟舉足的輕重如何?所謂的命脈到底又為香港供了多少血,且讓數據從實道來。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