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捐贈器官遺愛人間的大愛精神,可能會因捐出的器官本身有問題,而無法讓病人受惠。瑪麗醫院最快今年第四季引入體外供肺灌注技術,將死者捐出的肺部放入無菌儀器內,透過循環系統「養住個肺」,令原本有水腫、痰液及靜脈栓塞等問題的肺部,改善功能,變得適合移植。
瑪麗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何嘉麗表示,每年有5至6個捐贈者捐出的肺部,因各種問題不適合移植。體外供肺灌注技術是將屍肺放在無菌儀器內,插着喉管輸入營養液,形成一個循環系統「養住個肺」4小時,望其間能改善肺功能。
她指出,不少腦幹死亡的病人,因血壓低要輸入大量水份提高血壓,但會出現肺水腫影響呼吸功能。新技術可令肺內水份自然流往循環系統,改善肺水腫問題。
可改善功能助移植
積滿痰的屍肺不宜移植,透過新技術可用氣管鏡為屍肺抽痰。另若捐贈者長期卧床出現靜脈栓塞,血塊由下肢流往肺部,造成肺靜脈栓塞,在無菌儀器內,醫生可利用儀器將肺部血塊沖走。
何表示,屍肺在無菌儀器內「插滿喉管,會跳會郁,好似個人呼吸」。現時約有20名病人輪候換肺,根據外國經驗顯示,新技術有五成機會改善屍肺功能,病人移植後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