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時期展現不同的寫作風格,這是一些評論家對黃春明的詩小說散文評過的話。我則初識他是在一九六幾年的文學季刊聚會中,他是最陽光最跳躍最熱情的一位,很喜歡講故事,尤其充滿童趣的故事,講一些鄉土小人物,城市邊緣人,而曾幾何時,他自己也已步入了八十之年,現在更常常講到老人族群的種種問題。
他一面以小刀削水果,一面講起活動雙手十個手指的重要,他感慨於這一代人只懂得打電腦不懂得削鉛筆,而他至今仍能靈活運用,拿捏得準確的用刀是拜自小訓練有素。他神清氣爽,雙頰發紅,雙目清澈,雄心壯志未已,準備騎電單車環島遊去看這一個個城市的變化,看究竟失去了些什麼,春明太太一直說:要去快去,乘着還乘得動時,咦,真正是不老騎士呀,本來已是慣從士林到宜蘭兩地奔波,非常起勁,這個八十歲興起的新計劃對他又是一項新的挑戰。
真的是不知老之已至,令我暗自慚愧不已,此時此刻在我眼中這老友是已戰勝了歲月的勇者強者,不禁要問會煮菜而且煮得這麼好的作家,你曾見過幾位?這樣的年紀,這樣的心態,這樣的精神,這樣的自我鞭策的老人,你又見過幾位?
我見識了,我吃過了,還帶了幾位識飲識食的朋友同去領略了,每天五層樓上下來回走好幾趟,每週台北宜蘭兩頭奔波的不老騎士,一層小樓和相依相守了五十多年的老伴,滿屋的書,滿牆的畫,滿眼的田野風光,歲月要走到今天才真正認識了一位如此不平凡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