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與「地產佬」談藝術,看似風馬牛不相及。曾任嘉華(173)、恒基中國(已私有化)、瑞安集團高層,現任新昌營造(404)及藝發局主席的王英偉,卻多年來一直尋找地產與藝術的交叉點。他認為,新一代大孖沙「浸過鹹水,對藝術越來越有興趣」。
記者:鄭柏齡
身為電影發燒友的王英偉,90年代初棄官從商,先後任嘉華副行政總裁、恒基中國董事總經理、瑞安副主席等;他近日以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席的身份,接受本報專訪,暢談從商廿多年,本港財團看待藝術的微妙變化。
信置黃敏華欣賞藝術
「初初做嘉華,當時成個社會氣氛,都唔重視藝術文化」,王英偉解釋,上一代大孖沙曾經歷戰亂,考慮商業贊助時,往往從社會醫療、教育上出發,「好似响恒基工作時,李兆基特別鍾意起學校」,他又指,「點解唔搞藝術?因為你贊助咗之後,好難劃出邊啲人係受眾,睇唔到效果」。
在王英偉眼中,地產商漠視藝術的態度,近年出現變化,「第二代好似Adrian(鄭志剛,新世界執董)、黃敏華(信置總經理),喺外國讀過書,對藝術嘅睇法,佢哋本身都鍾意,同埋識得欣賞藝術品」。他舉例,鄭志剛每年與藝發局合作,贊助短片比賽「鮮浪潮」;黃敏華更加是他在藝發局內的委員,一齊推動本地劇團發展。
香港發產商被指「地產霸權」,容易與本地藝術家產生矛盾,但王英偉認為,兩者關係密切,缺一不可,「建築本身已經係一種藝術,有啲優質嘅發展商,強調重視藝術,放好多油畫、雕塑入去。講贊助嘅話,前幾年個畢加索畫展,淨係買保險都幾億,冇地產展贊助一定搞唔成」。
王英偉承認,香港社會價值觀「講賺錢」,地產商向股東交代,「藝術贊助永遠都唔夠」;但撇除金錢,他更希望企業「埋身」推動藝術發展,「藝術家好多時淨係識創作,會計、法律、行政管理等,商界都可以幫手」。
對政府態度僵化失望
他強調,推動藝術過程中,政府角色最重要,但他不只一次受當局制度僵化而失望,「土瓜灣牛棚後面塊空地,我哋一直想發展成香港嘅『798』(北京藝術區),但政府話附近有煤氣鼓,唔批」,不少劇團有意進駐工廈空置單位,但消防條例要求全棟大廈更新防火設備,「好難搵到所有業主同意」,最終打退堂鼓。王英偉擔心,長期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藝術,「生活冇文化,社會就失去靈魂,香港會冇晒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