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經驗】
每年兩會往往被受市場所期待,但是少有對整體大市有顯著刺激作用。觀乎近10年兩會開會期間,中港股市僅算升跌參半,但是港股表現往往略為跑贏A股。
至於近兩年中央「先放水、後收水」的趨勢,似乎更影響中港股,於上半年股市「淡季」下,單計兩會開幕後兩個月,港股最近兩年均下跌約1%,似乎反映兩會利好效應往往被水緊所抵銷。
近兩年均跌1%
兩會往年多數於3月3日開幕,今年亦不例外。開會時間長短視乎議程而定,一般大約兩周。
觀察過去10年,恒生指數僅四次於開會期間錄得上升、六次則錄得下跌,跌得最多為2008年,因為適逢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但是整體市況未見大升,最標青亦只能於兩會會議期間上升約300點。
至於由3月3日開會起計算兩個月,表現則好得多,近10年共有七次上升,升幅最多一次為2009年的26%,配合金融海嘯後的美國QE(量化寬鬆)效應,股市急升。雖然上升比例達到七成,但近兩年均是下跌約1%,主要由於近兩年人民銀行於上半年進行「季節性」正回購收水,資金流向不利股市,反映水緊對港股短線影響較兩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