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做不做得出像《我是歌手》這類的節目?梁文道給的答案是NO,還加碼說:「就連明星都出不了!」
自從G.E.M.在《我是歌手2》亮眼地多次奪冠,香港媒體整版整版地報道,港人開始對自己質問這個問題。台灣去年這個時候就受到《我是歌手1》的衝擊,提出相同的質問,遺憾的答案是梁文道說的一樣是NO。
答案為何這麼悲觀?作為台灣唯一專訪過《我是歌手》節目總導演洪濤的媒體人,有一些觀察可以分享。
很多說穿了其實沒那麼高尚了不起,其實也是一盤生意經,只不過這盤生意經可以將認真的音樂包裝賣出去。這樣的認真,不僅在於音樂,還在於整個節目的態度。譬如,第一季總決賽完我問洪濤為何抽籤號碼球是用網球,他一愣說:「沒想到,下季改進」,這一季果然換成精美號碼牌。
這樣的節目能「存在」,驚人的預算當然是第一要素;能有高達2.35億人民幣的冠名權收益自然格局不同,但這樣的節目還是有其獨特性,首先是人的問題。梁文道說:「《我是歌手》也是一個稍為認真的遊戲,都表現出真把音樂當回事的樣子。而無綫的《勁歌金曲》,則是一個非常坦率,非常地不偽裝,把音樂徹底當成娛樂來做的三流表演。」把音樂當成一回事,基本上製作人決定了這個節目的基本格局。
洪濤說,當時他聽到韓版《我是歌手》任宰範唱歌時完全被震撼,當下決定要複製這樣販賣「認真的音樂模式」。洪濤出身電台DJ,職涯大半做音樂節目,音樂人的堅持本來就跟綜藝搞笑出身的製作人思考路數不同,港台製作人會考慮這種成功的可能性嗎?
這種生意經,不僅是表面看到的驚人廣告收益,還包括把節目重新編曲翻唱的老歌,再出版、授權、銷售。因此他們會願意每一條歌量身訂做,不只是經典重現而是更賦予老歌新意,在第八集願意為鄧紫棋自帶的四位香港舞者買單就是這樣道理。
第二,競爭造就高品質,這些砸大錢優質節目有一個背景,就是內地如今各大衛視群雄並起,而目前浙江、江蘇、湖南衛視三國鼎立,為了裏子,更為了面子,捨得投資源做大製作。就以各衛視的年度春晚為例,即便不賺錢,各家還是虧本拼場面,幸好今年國家下令禁止才稍減風氣。
內地各台之間競爭激烈。為了搶得先機,湖南衛視本身就有一個「模式節目」的智庫,收集研究全世界各種模式的節目。另外,對內,即便是洪濤這樣的金牌製作人在芒果台也只是四、五隻競爭團隊的其中之一,每年還是在爭取提案過關機會。這樣的競爭,豈是TVB一台獨大的香港可以想像,香港固然以自由開放著稱,卻在娛樂產業陷入壟斷而生機乏然。
而台灣電視台固然競爭激烈,但卻走向了另外一種戰局。台灣的綜藝節目大概分為三大類:晚會型、真人秀、小品八卦談話型節目。台灣就只在第三類節目中戰況激烈,箇中佼佼者就是《康熙來了》。歌唱比賽也只有所謂的「素人比賽」,因為台灣電視產業就只負擔得起這個成本,靠的是主持人的機智主導節目過半成敗。最典型的就是陶子主持的「星光大道」,雖然捧紅蕭敬騰、楊宗緯等人,但也難以為繼。
即便這些問題都能克服,但這樣精緻的歌唱節目,可否一再自我複製呢?答案還是悲觀的,《我是歌手》的韓國原型提供了參與者的精采人生故事,喪失舞台的唱將有重新出發的機會,大陸叫作「屌絲的逆襲」。第一季的黃綺珊最為典型,但到了第二季,這套做法就迅速失效。為了維持人氣,年輕主流歌手成為主軸,這包括了鄧紫棋、張杰甚至馬來西亞的歌手茜拉。
在歐美,一檔真人秀節目常可以走紅經年,例如《美國偶像》,而在亞洲卻不易維持,即便韓版《我是歌手》第二季收視率也大幅下滑。「取材困難」與「本土觀眾口味易疲乏」造成節目必須迅速大幅調整,足見這類歌唱節目守成困難。簡單說,此類精緻節目的製作已經成為「三密集產業」,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人才,港台具備這些條件嗎?
但《我是歌手》走紅中港台三地,不正代表潛在市場雄厚嗎?其實,港台觀眾的心態還是不同於中國觀眾的,港台觀眾有的只是自己人揚威中國這個大平台的球迷心情,而並非真心在乎節目是否精緻。G.E.M.為香港大爭光,振奮了港人,才有了關注度;而《我是歌手2》中台灣歌手表現不佳,只剩張宇,台灣觀眾立馬反應平淡。沒看到為此,節目還將補了一個鐵肺組合「動力火車」嗎?
楊泰興
台灣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