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對論】
記:《蘋果》記者
羅:扶貧委員會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
記: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不斷警告香港勢面臨結構性財赤,你認為用意何在?
羅:所有警示本來就是為了嚇人,今次預算案語調不算十分驚人,「唔算係嗌救命嗰種」。預算案前我也擔心,怕他再提警示會有「狼來了」效果,屆時真的發生了卻沒人信。目前僅數字上看來嚇人,其實是統計及分析結果,也算合理。現時約30%長者沒語文能力,依賴政府在醫療、房屋及福利上的支援,但未來30、40年的退休人士,其健康、經濟及教育程度都好多了,情況不會如現時純粹由趨勢看般惡劣。我們用不着過份恐懼,保持警惕就好。
再者政府不會甚麼都不做,現已有做試驗計劃應付未來人口結構改變,舒緩隨之而來的公共財政壓力,目標日後實施「能者多付」政策。當然進度十分慢,醫療融資講了十幾年,福利也才剛起步。有警示是好的,提醒我們要有政策配合。
政府今年的經常開支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特首梁振英去年先推行長者生活津貼,及今年再提定出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就佔超過100億元。曾俊華在預算案中暗批梁振英「先使未來錢」,導致結構性財赤。
記:曾俊華被指保守,跟梁振英唱反調,你如何看?較傾向哪邊?
羅:我可以理解曾的做法,做財爺就應該傾向保守。特首及政務司長在民生政策方面走得較前,有個稍為保守的財政司長去平衡,可能是穩健的。「個個向前衝,都要有人做後衞,唔可以個波踢番嚟時冇人防守」。
若財爺、特首都好心急想做好多事,只會「使大咗」。同聲同氣感覺上和諧,但社會是多元化的,團隊單一就反映不到社會實際聲音,「有爭拗係健康㗎喎」。不過,梁和曾在這一次的差異並非那麼大,財政預算案似是重複施政報告。
記:若將來情況不如現時估計般惡劣,梁一再增加經常性開支是否沒必要?有批評梁只為換取民望,你如何看?
羅:我不認為他僅出於政治目的,長者生活津貼確是梁振英競選特首期間就推動的,上任不足兩周就推行。事實上,長者生活津貼在政府內部已討論超過10年,唐英年政綱也有類似政策。若長者生活津貼的前提,是為了全面檢討及改善現時對長者的退休保障,則此津貼僅屬過渡式。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傾向對有小朋友的家庭傾斜,可視作一種社會投資,「唔可以因為佢使錢,就視之為福利主義」。
記:儲備足夠下,全民退休保障會否是個更理想的做法?
羅:任何增加長遠經常性開支的政策,就不可只考慮儲備。社會應思考如何多方面投資及善用資源,應付將來的挑戰。儲備其實幾虛幻,好多方面都沒計算在內,財爺也說我們正式有的儲備只有4,000多億元,但幾多都好都不可只增加經常開支。不過,只要量入為出,其實不會真的花光儲備。現分析是只要人口繼續老化,就算不增加其他開支,也會有花光儲備的一天,訊息僅是我們要做政策的改善,「睇唔到係『死啦死啦死啦,我哋好唔掂呀』咁」。
記:怎樣看「未來基金」的構思?
羅:未來基金並非為解決高齡化帶來的問題,解決高齡化問題要靠政策,不過是擔心日後開支大增,錢都花在處理高齡化,故意留些錢作不時之需處理基建,可以說是安全線。理念上我是同意的,是為了適應將來政治上的訴求。政治之事並非一蹴而就,醫療融資由1993年的彩虹報告到今天21年都未有寸進,可見不是今日發出警示,在十年八年內就有政策上的改善。
長遠財政工作小組建議把公共開支嚴控在本地生產總值(GDP)的20%,指所有官員都應遵守。但2013至2014年度就已「爆錶」,達21.7%。
記:怎樣看財政紀律「亮起紅燈」?
羅:那不是硬性規定20%,不是「死線」是參考線,2013/14年度的確高於20%,但再後一年又會低於這個數。歷史上也有幾年超出20%,尤其經濟惡劣時,支出還未收縮得夠快,佔GDP比例就會上升。按過往幾年拉平均線,實稍低於20%的水平。這份預算案及格,值得支持,要打分也有B+了。今年對我沒有甚麼期望落空,「減甜」我是同意的,但要慢慢來。「派糖」目的有二,一為紓困,一為反周期。但反周期其實是做不到的,經營開支收縮了。真要反周期的話,無論是政府整體開支還是經營開支,都不應收縮,否則就產生不了一種輕微的刺激作用。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