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在即 勉港大生以夢想貢獻社會徐立之最後一課 談失敗

卸任在即 勉港大生以夢想貢獻社會
徐立之最後一課 談失敗

【本報訊】港大校長徐立之卸任在即,通識教育部昨舉辦校長講座(Vice-Chancellor's Lecture),成為徐校長給學生的最後一堂課。他說:「人生如夢」(Life is but a dream),鼓勵學生以夢想貢獻社會,作為港大生,更應了解香港時局,「有更大責任令世界變得美好」。 
記者:白 琳

講座歷時兩小時,200名港大生爭相與徐立之(箭嘴示)合照。何家達攝

徐昨與大約200名港大生分享從科學家,到擔任港大校長的心路歷程。他甫踏上講台就問學生:「為何報名?想認識科學?還是只想跟我合照?」說罷全場哄笑。他三歲從上海來港,曾經富有的爸爸當時口袋僅餘兩元,睡過親友家的露台。他在中文大學畢業後欲往海外深造,寄過50封申請信,只有三封有回音;赴美取得博士銜頭後,曾向港大生物系求職,卻遭拒絕,學生對他的失敗經驗聽得嘖嘖稱奇。

「我從不是一個人工作」

徐其後在加拿大從事基因研究,成功找出囊狀纖維症致病基因,研究刊登上權威學術期刊《科學》,此時課室屏幕彈出該期刊封面,背景的彩虹圖案由基因數據轉化而成,「當時編輯嫌構圖沉悶,我堅持一定要放,他就加了一張小孩照片」。該名小孩是囊狀纖維症患者,因為徐的研究間接找到治病方法,至今仍然活着,屏幕隨後彈出該小孩20年後拿着同一本期刊的照片。
徐勉勵學生,科學家一個微小的發現,對社會或有重大貢獻,找到夢想就盡力做到最好,並懂得放下失敗,「我認識一個科學家,一心想拿諾貝爾獎,年年都落空,最後抑鬱自殺」。
台下踴躍發問,有學生說首次與校長近距離接觸,感到興奮,徐主動延長答問時間。有學生問如何從理想與現實中抉擇。徐建議列出清單,為每個選擇寫下優缺點和風險,再想想當刻甚麼對自己最重要。他從加拿大到港大前,就是這樣做決定,「在加拿大多待幾年就有養老金,太太又不用辭工,也毋須離開兩個兒子。但回來是要貢獻港大和香港,這種機會不是每天都有。其他擔憂,等以後才想吧」。
徐卸任後最掛念的是大學同僚,「我從不是一個人工作,同事都有股熱情,以學生利益為依歸,其他校長也必須緊記這一點」。講座歷時近兩小時,學生蜂擁圍着他要求單獨合照,徐說趕着喝喜酒,拍了一張照就離開。港大本月16日在陸佑堂為徐辦「家庭聚會」式歡送會,將邀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報名,校方會邀捐款人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