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天生是感性的。同一樣物件在加入情感元素後在小朋友身上可變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前一陣子有機會在一間華德福學校「視學」,那天剛好是小一班音樂課堂。我坐在課室的角落,看見老師指示學生們將新買回來的木笛放在枱面,然後示意大家起立手拿木笛。正當小朋友們以為老師開始教授吹笛的技巧時,老師又指示各人坐下來,並開始在堂上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位農夫栽種了一棵梨樹,並以洋梨變賣為生。隨着農夫生兒育女,一家人不經不覺與梨樹共度了數十個年頭。某日,老農夫見自己年事已高,梨樹亦已失去生長果實的能力,遂向兒孫們建議將梨樹砍掉。大家聽到此消息後非常傷感,但亦明白這是事實,最後也沒有再作阻撓。一家人在砍伐梨樹時,特意將樹幹留下製成家具,而小孫兒見到其中一段短小樹枝長得平滑,決定將之留下來,並製成一支木笛作為一種懷念。」
故事講畢後,老師才叫學生們拿起木笛吹奏。這時,我留意到小朋友們望着木笛的神情與聽故事前的神情完全不同,彷彿手上的木笛便是小孫兒親手製作的那一支,而大家在聽罷故事後吹奏長笛的時候,那份投入感情已是不一樣了。
一位老師要令小朋友重視音樂課堂,她不僅要有音樂常識和技巧,更要思考如何能夠先令小朋友培養一份感情,明白珍惜和尊重,這樣的學習模式才具教育意義。
Cannie Pang Garden House School校監
中國華德福幼師培訓與指導項目小組香港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