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對論】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表任內第七份財政預算案,警告出現結構性財赤。前財爺曾蔭權及梁錦松多年前也提過的最壞情況,最終未有出現,今次重提被質疑是「狼來了」,越講得多只會越令人減低防範。立法會會計界議員梁繼昌認為財爺依然靠嚇,旨在警告梁振英「咪亂來」,別為爭民望任意派福利;扶委會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認為曾俊華分析合理,不算「狼來了」,最重要是改善政策,應付隨高齡化而來的挑戰。
記者:姚國雄 朱雋穎
記:《蘋果》記者
梁:立法會會計界議員梁繼昌
預算案提出,若按過往每年約3%開支增長趨勢提升服務,政府開支將大幅增加,最差是七年後就有結構性財赤。
記:如何看曾俊華不斷警告,香港將會面臨財赤?
梁:是否狼來了,我估不來。他可能是藉財赤警告梁振英:「你不要亂來,瓜得㗎!」梁振英要提高民望,將年年加碼,尤其是增加經常性支出,但大家要明白,經常性開支一承諾了,以後都要做,每次預算案都要加碼。未來,還有不少項目已篤定要花很多錢,例如房委會要注資興建公屋、居屋,一個公屋單位,成本是120萬,房委會要獲注資500、600億元,只需10年,財政儲備很快便會燒剩一半。
我認為,曾俊華未必一定認為七年便有結構性赤字,只是想告訴社會,我做了很多工夫警告你(梁振英)。我覺得財赤未必發生,因為這要曾俊華所有假設也應驗才會有財赤;但誰人也不會知道,世界經濟何時大衰退,一蝕可能就200、300億。
記: 你是否較傾向信財爺那套想法,認為未來開支增大,花錢要相當小心?
梁:第一,曾俊華是嚇你,未必一定是這樣,尤其經濟增長預測,未必如他想像中那麼低,稅制未必不改。他要傳出一個訊息:「梁振英,你唔好亂咁使錢,唔好因為2017年要買票、買民望」。這是我替曾俊華說的潛台詞,可能公務員也是這樣想,不想梁振英因為要買選票花錢,很多公務員都投訴梁振英沒按規矩辦事。
曾俊華提出,每年撥出盈餘,成立「未來基金」作後備資源,在經濟低迷時推基建救市,更揚言「不排除加稅」。
記:你認為香港稅制應如何改革?
梁:政府經常想擴闊稅基,但是否多了一兩個新稅種,政府願意放棄高地價政策呢?政府是否承諾在賣地時,不會將個地價扯到最高呢?這樣才可以有便宜的工業地、商住地。不過,現在談甚麼新稅種,政黨也會反對,因為選民一定會反對。
所以,現時較可行是引入兩種稅,一是奢侈品稅,這會較簡單。
第二是引進海、陸、空入境稅,這樣可以緩和來香港的遊客數目,收回來的稅款去改善旅遊設施。去年香港有5,500萬旅客,每人收100元,已經有55億。我明白收入境稅,會令旅客減少,但這不是大家所願嗎?至於那個「未來基金」,究竟是如何運作,大家還未知道。
記:在這份預算案中,有甚麼是你希望政府做,但最終卻沒有做到?
梁:提高香港競爭力、如何面對人口老化、土地供應等。曾俊華談香港競爭力,只管不斷重複香港在不同排名榜上的排名、四大經濟支柱。
自回歸16年,政府都是沒有甚麼明確方向,產業做不到多元化,生意做不了,就叫你北上。又例如土地,政府有否想過處理新界丁權問題?為何總愛填海增加土地供應呢?
記: 預算案折射出曾俊華有甚麼理財哲學?
梁:其實預算案是沒有甚麼理財哲學可言。例如,面對7,000億幾儲備,究竟政府想幾時用、如何用呢?曾俊華只是不斷說,要小心理財,這些不是理財哲學。我認為,社會應多做社會資本建設,例如教育,是用在香港學生身上,不是在海外學生身上,做些對香港將來有回報的事。
記:曾俊華作為政府大掌櫃,你認為他處理這份預算案是否稱職呢?除了制衡梁振英外,他還有甚麼作用?
梁:我諗曾俊華予人的印象都是十分保守的,他的思維是公務員思維,並非政客,亦都不是商界。
一個沒有商界經驗的財政司司長,通常都是保守的掌櫃,在所難免,除非你在商界做了很多年,再加入政府,就會有不同理財哲學。政府多年來談經濟轉型,談來談去也辦不到,來來去去又是四大支柱產業。
記:你覺得這份預算案及格嗎?
梁:是很勉強及格,而且是及格中的最低分。因為曾俊華做了這麼多年,但卻見不到甚麼成績,可能這個就是公務員的手法,將所有東西維持不變。雖然曾俊華是問責官員,但是他的心態,和公務員沒有分別。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