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10月,中信泰富(267)爆出炒澳元期權損手,賬面輸了155億元,這宗交易令當時的主席榮智健下台,更引發一系列的司法調查及訴訟,要母公司北京中信注資收拾殘局。
翻叮這一件往事,不是要再數落中信,而是當日導致它損手的期權合約,今日又再成為另一計時炸彈,不過今次的出事對象不再是澳元,而是人民幣。
自2005年滙改以來,人民幣升值已變成最成功的洗腦主旋律,中外散戶基金炒家都鮮有人懷疑。正因如此,過去一月人民幣急劇貶值,一條氣直插至7個月新低,才真的殺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完全不懂畀反應。
衍生工具氾濫 隨時爆煲
論交投量,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九大貨幣,日均成交額1,200億美元,其衍生工具更加活躍。
賭人民幣升值,儼如全民共識,又因為其走勢單邊,因此無妨谷盡孖展,賺盡升值。一隻人民幣期權產品,遂成為炒家恩物,去年大受歡迎,客戶越做越大。
不過,這隻產品,卻正正是當年差點漽掉中信的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分別只是今次是與人民幣掛鈎。外電引述大摩估計,自去年初以來,這類產品的名義合約價值已達3,500億美元,單單今年個多月,便有800億至1000億美元的產品成交,買家遍及企業、對沖基金及富戶。
若人民幣無風無浪一路向北,投資者固然袋袋平安,可是人民幣一旦急挫,像如今的模樣,投資者便可能輸入肉,情況有點如買了牛證被knockout一樣。
大摩估計,人民幣一旦失守某個水平,之後兌美元每跌0.1元,便會令期權買家當月合共損手5億美元,一年下來便達60億美元。該行估計,這個危險水平因合約而異,但應該在1美元兌6.15至6.35元人民幣間。
當下人民幣滙率已徐徐趨近危險水平,但不少人仍不願認輸,頂多做少許對沖,又或為合約續期拖得就拖,不過一旦人民幣繼續下試低位,會否重演中信事件,又或有基金爆煲,便難說得很。
升值似理所當然 埋地雷
今趟人民幣忽然貶值,外界各有各解讀,有認為這是人民銀行跟劇本出招,為的是準備兩會後推行新一輪滙改,把人民幣的交易區間擴闊至每日2%。
為了防止屆時大家喪炒人仔,於是先來過下馬威,夾走一些投機盤。亦有說法指內地經濟近日明顯放緩,所以要放慢升值步伐,以免外貿雪上加霜。
無論是哪一個版本,都不會有證據,現時大家押注在貶值只是過渡性,是茶杯裏的風波,很快便重拾升軌,但金融市場這幾年的經驗清楚告訴我們,當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總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
在大量槓桿下,少許的不按常理出牌,便可能擦槍走火引發意外,從這個角度看,人民幣有危險。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