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離任的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Gary Locke)昨出席任內最後一次記者會時,再敦促中國尊重人民言論、集會、宗教信仰等基本人權,並出華府高度關注北京維族學者伊力哈木被控「分裂國家」一事。他還呼籲中日循外交途徑解決海上紛爭,停止挑釁,避免嚴重後果。
「人權不僅指經濟繁榮,及人民的經濟條件,還包括普世認同的權利──表達、集會、宗教信仰的自由!」將於明日回國的駱家輝,昨再度呼籲中國當局尊重不同政見者,「我們非常關注越來越多活躍人士以及記者被補,也關注那些和平表達訴求而被羈押的人們」。他還呼籲中日為東海問題的緊張形勢降溫,停止對立,以免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他補充道,美國在2012年東海島嶼主權糾紛時就沒有偏袒任何一方。
呼籲中日停止對立
駱家輝稱雖然以身為華裔為傲,但自己是徹頭徹尾的美國人,為美國價值觀自豪。64歲的駱,2011年就任成為美國首位華裔駐中國大使,背書包坐飛機經濟艙的平民作風為他在中國民眾中贏得人氣,也招來官媒攻擊:「用心卑鄙」、「為美國收攬中國民心」等。前日,駱在北京美國中心告別演講時,也強調中國的未來取決於司法獨立和言論自由,互動環節被一位前中國駐WTO大使搶咪教訓:發表公共演講時,不要揭中國的家醜,有些事可以私下談。
引起外界關注PM2.5
駱家輝去年11月突然辭職,理由是女兒要回國讀書,自己不願與家人分開。駱在兩年半任期內,加快了中國人赴美簽證審批,等候面簽時間從以往的70天縮短到5天,他也曾參與處理兩次中美外交危機事件,即王立軍闖美領館及失明維權人士陳光誠赴美。而不少中國網友稱駱最大的貢獻是在霧霾肆虐的中國普及了PM2.5的概念。在他任內,美駐華大使館發佈北京PM2.5數據引起關注,推動中國改革監測空氣污染的方法。在昨日的記者會上,北京《法制晚報》記者再問霧霾,駱稱相信中國政府已經找到治霾方法,建議民眾從低碳做起,中美兩國應該加強技術合作,攜手治理環境污染。
路透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