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睡覺發夢是否壞事?經常發噩夢應該怎麼辦?香港大學腦內科教授張德輝表示,發夢為人體的生理現象,反映睡眠循環周期正常,海外研究指有發夢人士,睡眠質素較佳。噩夢則反映現實生活有壓抑、不開心,宜正面克服恐懼的人和事,避免夢魘追擊。
記者:梁麗兒
睡眠時身體可以休息,腦袋卻沒有休息,並進入另一活躍狀態,其新陳代謝率、即用氧氣及葡萄糖的情況,甚至比清醒時用更多,尤其發夢期間。醫學界認為人發夢時,腦袋將日間的事情和訊號重新整合,如電腦「backup」一樣,並幫助身體狀況恢復正常。
「慢波」刪去夢境記憶
究竟發夢是否壞事?張德輝指,不少研究證實人體睡眠有發夢,睡眠質素會較佳,當中涉及睡眠周期。每晚睡眠會重複三至四個周期,每個周期也有「慢波」睡眠期、「快速眼動」睡眠期。
夢境在快速眼動睡眠期發生,為時只有幾分鐘,發完夢後會進入慢波睡眠期,屆時會刪除夢境記憶,故睡醒後忘記夢境內容。
曾有涉及安眠藥的研究指,病人服安眠藥後雖有助入睡,但睡眠周期會欠缺快速眼動睡眠期,沒有發夢,即使睡多久,也感到很累和「唔夠瞓」,由此推斷完成睡眠周期、有發夢才對人體好。
成人每晚可發夢三至四次,夢境最常與曾接觸的人和事有關,也可是從未經歷的事情。兒童睡眠時間比成人長,故每晚發夢次數可多達五至七次。
市民經常提及的噩夢有很多種,包括在夢中「條路行極都行唔完」、「跑又跑唔到」,此夢源於夢境中的身體不受控制,造成不安。讀書及工作壓力大,也會夢到自己「考試零蛋」、「趕唔切填試卷」或「工作做極做唔完」。
另一種噩夢涉及恐懼,如被人打或責罵,甚至遭追殺,反映當事人在現實生活遇到不開心,但過度壓抑,導致在夢境中反射出來。要避免發噩夢,當事人要找出噩夢「元凶」,克服恐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