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梁振英政府就任以來常被批評「盲搶地」,財政預算案繼續大肆拓地方案,其中最具爭議的,是大嶼山合共高達3,400公頃的填海計劃。今年預算案演辭文本少有的刊載了一幅填海地圖,展示了在交椅洲大規模填海的構思。
曾俊華在預算案「長遠發展」部份,列舉了七大拓地計劃,其中五項都選址大嶼山,與梁振英及「梁粉」林奮強近期開發大嶼山的言論不謀而合。財爺稱,政府會盡快展開「東大嶼都會」研究,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填海建人工島,發展新核心商業區,可望容納數十萬人口,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政府初步屬意利用小離島交椅洲為基地,填海1,400至2,400公頃,其餘填海地點都集中在大嶼山北岸。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項目主管劉惠寧指,就預算案提出的多項填海計劃,目前環評制度僅評估單一發展項目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未能全面和有效地評估到所有項目對環境構成的累積生態影響,一些對生境十分敏感的生物,如中華白海豚將飽受威脅,政府有必要作更詳盡及全面的策略性環評,方能平衡發展及保育。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亦指,即使填海工程在建造階段能確保海洋生態不受影響,第三跑道、欣澳娛樂區及人工島相繼落成後,大量的污水及廢氣排放亦必然影響大嶼山生境。
重提舊招谷商廈供應
此外,預算案重提七舊招力谷商廈供應,涉及七幅商業用地和一幅酒店用地,包括活化工廈、核心區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改商業用途、研究加路連山道政府用地、發展地下城,以及在發展區包括中環新海濱、啟德、以及東九龍增加商業樓面。各措施可提供約250萬方呎樓面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