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配合未來10年興建約28萬個公屋及居屋單位的建屋目標,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明,政府會全力向房委會提供額外的土地,並已經要求房委會在下年度前,完成評估未來10年所需的額外財政資源。消息指政府將無可避免要向房委會注資,甚至要分階段注資,也會考慮融資或私人參建形式。最新數字顯示,興建一個公屋單位的建築成本約70萬元,房委會要興建28萬個單位,建築成本高達2,000億元,即使扣除房委會現時結餘,保守估計政府仍須向房委會注資近千億元。
特首梁振英接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建議,未來10年興建47萬個公私營單位,當中公屋及居屋單位達28.2萬個,龐大的建屋量對房委會財政構成壓力。房委會今個財政年度,預計會有681億元的結餘,只可應付未來四年的計劃。
新建屋目標大增87%
曾俊華指房委會要達到新建屋目標,除了足夠土地和人手外,還要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已要求房委會計算未來10年需要的額外財政資源,跟政府就長遠財政可行安排展開商討。
消息人士透露,新建屋目標數量較現時大增87%,政府無可避免要注資,但要先評估建築成本、房委會收入及開支等各因素,至今未有具體方案。但注資的時間表,消息指最好的安排是兩年後就注資,「如果第四年先注資就太遲」。若按現時房委會興建一個公屋單位的建築成本大約70萬元,不計算居屋收入,保守估計政府仍須向房委會注資近千億元,該數字仍未計算居屋的建築成本一般較公屋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