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發表研究,估計人口老化對政府財政的影響,結論是長期而言,人口老化對G20國公共財政的衝擊,相當於10次金融海嘯,係,無聽錯,係10次,而壓力主要在退休福利、醫療及護理開支之上。不知是大眾對老化這話題,仍然覺得虛無飄渺,還是覺得未殺到埋身,昨日傳媒的焦點,仍集中在派糖多少之上,白費了財爺一番唇舌。
我粗略數過,昨日的預算案演辭,財爺九度提到人口老化,僅次於預算案主題競爭力的12次,而前兩年的預算案合共只提了4次,我相信這是一份至今最關注人口老化的預算案。
人口老化問題 特區未來重點
預算案對人口老化的着墨亦相當全面,其一是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預算案估計,未來2、30年,本港實質經濟增長平均達2.8%,較過去30年的4.6%為慢。
其二是對開支的影響,預算案指政府開支會由回歸以來平均增長4.7%,按不同情況,加速至5.3%至7.5%,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超越收入的4.5%增長,而結構性赤字最快可能於7年後出現。
7年後,即是2021年,港府便開始步入不論經濟好壞,赤字均如影隨形的命運,聽起來好像悲觀了點,一時很難令公眾認真看待,反而認為這是財爺守財奴的心態發作,以狼來了來嚇唬公眾。
不過,英國政府早兩年也曾作出類似的評估,發現與老化相關的使費,會在2060年超越當地GDP的27%,並把國債淨額推至超越100%,屆時單單退休福利每年開支便會達到GDP的7.9%,醫療開支則上升至GDP的一成。研究的建議是,英國政府開始要每年縮減相當於GDP 1.5%開支,才能令國債不致失控。這意味即使英國經濟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但政府的荷包仍然不能鬆開。
倡設未來基金 疑似打守勢波
人口老化的攞命之處,是大勢不容易逆轉,尤其是現在大家還在渲染7萬元月入都不夠使,養兒育女要花費800萬元,把生孩子變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香港又已太擠迫,加上現在的政治氣氛,令大舉引入移民變得不可能。於是乎,社會的新陳代謝變得緩慢,生產力上升漸漸彌補不了勞動人口的收縮,連鎖衝擊經濟、稅收、公共開支等環節,甚至股市樓市也可能因為沽貨者多於入市者而呈現長期回吐之勢。現在港人不時詬病回報被收費蠶食的強積金,到時便會感到針拮到肉的切膚之痛。
不過,確認老化問題是一件事,如何應對又是另一件事,財爺提出控制經常性開支,檢討各項收費,並建議設立未來基金鎖定部份儲備積穀防飢,不是不好,但總予人太快打守勢波的感覺。一來人口老化不能成為凌駕所有民生議題的理由,如果貧富懸殊是嚴重的話,不可以一句庫房不便開倉便可以應付過去。二來成立未來基金是否有效應對的方法,也存在挑戰。外國不少主權基金,在金融危機中也蒙受不少損失,以致錄得慘淡回報,但投資太過保守,又會落後於通脹,近年零息環境又成為不少主權基金的難題。
無論這個是7年之劫,還是14年之劫,如果有10倍海嘯的兇猛,再早開始做功夫也不會嫌早。但問題是,財爺的吶喊,有些人根本聽不入耳,恐怕這個預算案中的人口老化建議,只能夠淪為立此存照的文獻罷了。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