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的亮點,不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不是慣性地在半路中途出來搶鏡的長毛,而是消極對抗的何鐵頭俊仁。
香港人,放鬆點。大家看不到在iPad的後面,何議員的桌面上,有一份《Milton Friedman and the Monetarists Battle Against Keynes》的學術文章?要怪就只有怪曾司長、佛利民和凱恩斯都敵不過幾個北國佳麗,我何嘗不是每天要跟《中環我至靚》鬥多Like?
回到今年預算案,政治和輿論一面倒針對「派糖」這兩個字。首先,政府可以派的錢,必先要從納稅人身上得來;退稅就是退稅,是政府錢多到用不完,還富於民。大家不斷重複「派糖」這個spin,是中了計,這個城市就是難得有獨立思考的政客和傳媒,還在不斷強化政府施捨中產的想像。
在電視評論節目,主持人要我為預算案打分,可惜我從來不會將主觀感覺以偽客觀的數字包裝,惟有講些非量化的評語:「香港政府的開支和收入,跟資產泡沫同步增長。可是,今年多了許多經常性開支項目,假如出現宏觀經濟環境逆轉,收入緊縮但開支又不能同步回落,香港怎麼辦?」
根據曾俊華的推算,最壞情況下,七年後香港就有赤字預算危機;保守計,十五年後也會危機漸露。他提出將盈餘注入「未來基金」來以備不時之需,儲備不可以投機,但「未來基金」就沒有這些限制。可是我擔憂這筆錢未必可以有預期中的生財效果,畢竟以錢搵錢比許多人想像中的更困難。
「未來基金」以外,餘下幾條路,一是開新稅種,二是減開支,三是讓經濟增長比政府增長更快。第一、二條路,是政治自殺,又或者是學術討論。話說回頭,香港永遠有群人被洗了腦,以為「稅基狹窄」是香港獨有現象。事實上,全世界的政府收入,都逃不過80/20定律;也就是說,少數人負擔了多數的稅款。
最後,就是讓經濟增長得更穩健,同時希望政府可以控制開支,經濟增長也可以留下更多有能力的納稅人。這份財政預算案,其實很坦白地反映了這些想法,我算是收貨了。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