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朋友想搞Startup,最常問的問題是,整個App要幾多錢?
如果一個外行人想搞間茶餐廳,我估應該不會問,整間茶餐廳要幾多錢?但如果要整個招牌,整個廁所,整條青馬大橋,問整一整要幾多錢,又好似好合理。
整個App要幾多錢,問行內人,通常都答不上口,不是因為不知行情,而是因為,條問題好奇怪。好簡單,你話整個facebook要幾多錢?到今時今日,facebook用了好多錢整,越請就越多人,完全無整完迹象,你問要幾多錢整,點答?
起條橋,大家想像到有「整完的一日」,起個App,我懷疑,只有你決定不再整的一日,才有所謂「整完的一日」。甚至,你應該希望無整完的一日,因為那日就是項目死掉的一日,至少是死亡的開始。
一個人想整個App,應該好樂觀,樂觀的人問一條假設會失敗的問題,好奇怪,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誤會了Startup的本質,以為是起一次就完。
App「整得完」 宣傳用居多
點解有這種誤會?我估,是因為確實是有網站或App,是起一次就完的,不單止有,而且應該佔大多數,市面上好多為宣傳而做的,就是這類用完即棄,例如為某次世界盃做的App,或為某樓盤開售而做的網站。如果一個人工作上接觸開的,是這類型的App,以為所有App都是起一次就完,那就不奇怪了。
宣傳型的,是點。產品型的,是線。做Startup,創辦人最有利的心態,是一心想着做線,不單止不介意做線,甚至應該是特別喜歡做線。
現實中,有創辦人明明是產品型的,心態卻是做點,技術人一般喜歡做線,卻往往在接單公司廣告公司做宣傳型的東西,都幾錯配。
以為做一次就完,其中一個表徵,是問人複製一個App要幾錢。行家朋友說,自從WhatsApp事件,好幾個客垂詢複製一個WhatsApp要幾錢。有趣的是,就算你抄到一模一樣,Whatsapp團隊每日都更改產品,今日一樣,不代表明日一樣,要跟到足,又何來抄完的一日?
如果條橋有盡頭,越到尾就需要越少人起,或者至少起完之後只需要少數人維修。點解Google,facebook等等Startup,越做得多,反而越需要人,越請得多人?有好多原因,其中一個,是件事越做反而越闊,越闊就越要多人幫手。
WhatsApp同Instagram事件,有好多相似地方。兩個都是開了不久就被收購(一個五年,另一個18個月)。兩個都是面向個人用戶,都是手機App,都是被facebook以天價收購,被天價收購時,都一蚊無賺過。而且,兩間公司員工人數都不多(一間三十幾,另一間十幾)。
facebook越做越闊 帝國典範
員工不多,這一點有趣。WhatsApp和Instagram被收購,前提是兩間公司肯被收購,被收購好處是袋好多錢,代價是,無得做下一間Google和facebook。
這兩間公司願意被買起,我估一個原因,是這兩個產品,都是專門型的產品,適合被帝國收歸,難以自成一個帝國。員工不多,都做得到這樣的用戶數字,好方面看是好有效率,壞方面看是未摸到擴闊的路,去投資更多人手。
帝國與否,不是市值問題。WhatsApp一家專門型的,賣價高過不少帝國型公司。帝國的特徵,是越做越闊,可以伸延到好遠好遠,例如facebook,起初是校園網站,然後變成大眾社交網站,然後變成社交遊戲和App平台,然後是廣告平台,推廣平台,等等等等。香港股民熟悉的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是典型帝國型企業。
專門型,轉不成帝國,可能是題材所限,但不要忘記騰訊當年也是由QQ開始,跟WhatsApp性質類似,也能變成帝國。未變就賣,也可能是覺得條路太長,計過度過,覺得即時收割最着數。那一種天價,大佬,好難抗拒。
話說回頭,要預投資幾多錢做個產品型的App,答得上的問法,是首先搞清第一個版本,要做到點樣,然後問,做到這個版本,要用幾多錢。順利的話,這第一個版本,往後會不斷改,變化得幾大?前排facebook十周年,有人分享十年前facebook早期版本的樣子,有興趣自己睇睇。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