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5年度財政預算案】
【本報訊】有見過去三期通脹掛鈎債券(iBond)廣受市民歡迎,政府今年連續第四年推出iBond,規模為100億元。專家普遍建議認購,並預料新一批iBond將能提供3.5至4厘的年息回報,而目前能與之匹敵的穩陣抗通脹產品選擇不多,其中可考慮人民幣定存或債券,壞處是要承受人民幣滙價風險。
記者:高明輝 周燕芬 許偉賢 董曉沂
政府再發iBond,息率將以最近6個月通脹水平釐訂。政府今年預測本港通脹率為4.6%,較2013年的4.3%為高,原因是政府今年減少「派糖」推高通脹。政府消息人士分析,因為政府2014/15年度的一次性紓緩派糖措施縮減規模,由330億降至200億元。若扣除「派糖」補貼因素,今年基本通脹預測為3.7%,低於去年4%的基本通脹。
入場費維持每手1萬元
市民過往對iBond反應熱烈,以及目前港息仍低,曾俊華建議再以本地居民為對象,發行一次不多於100億港元的iBond,年期為3年,分6期並每半年派息一次,相信入場費維持每手1萬元。根據過往發債文件,iBond每年均將派年息1厘的「墊底」債息,是次料不會例外,因此成功認購的話,外界認為「冇得輸」。
過去政府曾發三批iBond,首批於2011年7月發行,將首先於今年7月便會到期。首批iBond於2011年7月發行,翌年的兩次派息年息率達5至6厘,至今派息5次,平均年息回報為4.62厘,每手1萬元計,共可收息1,154元。至於其後兩年發行的第二批及第三批iBond,年息回報分別為3.98厘及4.72厘。
恒生銀行私人銀行及信託服務主管陸庭龍指,當局預測今年整體通脹4.6%,他估計新發行iBond的票面息率,若與通脹平均率掛鈎計,介乎4.6%至5%會有吸引力。因現時能提供相若息率、又能對沖通脹風險兼高安全性的產品選擇不多,本地人民幣定期存款息率未必再有太多上升空間,故他相信iBond仍會吸納保守「食息」存戶認購。
星展(香港)經濟師盧明俐表示,該行預測本港中長期通脹率為3.5%,今年料達4%,故iBond票面息率應會介乎3.5至4%。
實際抗通脹效果不大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iBond零風險下穩袋每年3.5至4厘息,目標客戶群是定存客戶,即使每名認購者至少獲一手,料每人可獲分派的iBond不多,實際要做到抗通脹的效果不大。以往論及的替代投資是人民幣債券,惟目前人民幣已非必然強勢,零風險下仍可跑贏iBond的投資,料為直接在內地進行人民幣定存。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則稱,與iBond可比擬的產品為外滙基金票據,惟目前息率卻不足1厘,相比下,iBond息率已算吸引。他又指若iBond息率約3厘,相等於上市時約106元,在此水平可沽出,大戶更可轉買外滙基金票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