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港A1版的新聞,理應是昨天財爺宣讀的財政預算案,但我相信稍有良心或未被歸邊的傳媒,都應以一宗襲擊案為頭條新聞,因為被襲擊的人正是早前被調職的《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
昨天網上新聞一出,很多人都感到震驚,包括房間外一眾原先在聽財政預算案的公關同事,都不禁嘩聲四起。
在我城新聞自由的喪鐘已然響起的當下,竟發生了這宗兇殘的施襲案,不禁令人懷疑,別有用心者先下手為強,硬要在這敏感時刻殺一儆百,以極端暴力手段威嚇仍不甘屈服的新聞工作者。
作風溫和仍慘遭毒手
早前明報撤換總編輯一事鬧得熱烘烘,劉先生予我感覺是一個頗為低調及作風溫和的人,當員工為其失去總編一職而不忿不值時,他反而站出來為公司護航,並呼籲同事要冷靜,當時亦有同業對他的態度不以為然。
因此當他遇襲的消息傳出後,大家都不禁愕然。既然先生已然退下火線,為何仍會遭此毒手? 一個新聞工作者到底干犯何事竟遭死亡相脅?這個素以自由為名的城市,今天會淪喪至此,新聞工作者要在擔驚受怕、人身安全備受威脅的環境下工作。
回歸以來,新聞自由逐漸被收窄已是不爭事實,惟偽首上任以來,非但變本加厲,更是有恃無恐。
對電子媒體,就用發牌作為控制工具,這才會有港視風雲和每十年必遇的商台風波;對印刷媒體,則用廣告收益作為箝制工具,因此有《am730》、本報等被中資機構及一眾買政府怕的商業機構抽起廣告事件。
而近期一連串針對新聞工作者的干預手段,包括調職、解僱、抽稿、刪文等做法粗暴橫蠻,不但對工作者毫不尊重,且已衝擊新聞底線。當然還有那些更加肆無忌憚,甚至公然挑釁法紀的行為:刑毀、毆打、縱火、恐嚇和昨天的襲擊,侵犯的豈止言論空間,而是法治社會。
只不過是上周日,就有數千人在中區疾呼,代表香港人爭取新聞自由。當市民滿以為藍絲帶下尚有一線曙光,且教幕後無形之手在這龐大聲音下有所顧忌,知所收斂,然我們實在太天真。
才不過幾天,劉總編恰恰就在這個時間遇襲,無形之手明目張膽化身刀手,難道這還會是一件普通的襲擊案嗎?
事件發生後,偽首及官員、黨派均群起指摘暴力事件,警方亦循例表示高度重視案件,並會全力徹查緝兇。
不過,本港新聞工作者遇襲的事件屢見不鮮,由1967年的林彬被燒死、1996年資深傳媒人梁天偉被斬斷手指以及1998年鄭經翰遇襲,事後警方何嘗不是信誓旦旦要全力緝拿兇徒歸案,可惜的是,這麼多年以來,竟沒一個被繩之於法,更枉論接受法律的制裁。刻下心情,憤怒之餘,怎不神傷?
然神傷過後,在這風雨飄搖的年代,既身為一個掹車邊的傳媒人,惟知自己責無旁貸,更要緊守崗位,繼續動筆抒己見,開聲說真話。不敢輕言有甚麼真知灼見,只求不平則鳴,暢所欲言;亦不敢奢言捍衞新聞和言論自由,只求在高壓和消音滅聲的白色恐怖下,縱然面對恐懼,仍要為己爭取繼續走下去的自由。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