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指,已經物色150幅可作住宅用途的土地,透過更改用途及增加發展密度,在未來五年興建約21萬公私營單位,當中公營房屋佔六成,政府會全力向房委會提供額外土地,當中以屯門前掃管軍營單一地皮最大,可建約2,600伙。
專家指目標難實現
事實上,政府曾向立法會及房委員提交文件,指出未來五年提供約21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當中,有15.69萬個單位,其實要在2016至17年度後才可以開始發展,佔整體75%,外界質疑政府有開空頭支票之嫌。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林雲峰表示,港府要做到以上安排,過程非一般容易,尤其在現時社會反對聲音日益高漲的情形下,在各區搵地以至改劃土地用途等,都要面對相當大的阻力,再加上政府各部門之間在地區事務上的協調問題,令本已不多的土地供應變得更加難求。
林雲峰續稱,政府高層近年在樓宇供應上不斷強調數字,對於有逼切需要的社會大眾而言,這些數字顯得無意義,政府並未有在市民面前展現一幅清晰易明的未來藍圖,反而每次都只有供應數字一類的樣板式承諾,根本難以得到社會支持。政府首先要做好舒緩社區反對情緒的工作,並有需要定立一個高層次跨部門統籌機制,以解決房屋發展所遇到的難題。
新增供應主要集中在新界,當中元朗區新供應最多,共14幅土地,可建4.2萬個單位;屯門區22幅地,可提供3.26萬單位。大埔區的改劃用地最多,涉23幅,可提供2.76萬個單位。
市區方面,觀塘有13幅土地,料建約1.6萬伙,為市區內最多供應的地區。當局表示,政府改劃土地用途及增加發展密度時,會顧及交通和基建容量、社區設施和休憩用地的提供等,作出全盤考慮,並盡量紓減有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