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接觸財經時,富達神話級基金經理林治(Peter Lynch)的兩本暢銷書是必讀投資心法,當中提到的街坊揀股法,從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物發掘投資對象,更加成為傳統智慧,不過,股神畢菲特最新的致股東的信中,卻提到自己兩項頗成功的投資,扑槌時對投資了甚麼都不大了了,甚至在見都未見過的情況下,便作出決定,親身反證街坊投資法的道理。
林治提出的街坊揀股法,是說投資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投資機會,如平日光顧的快餐店車水馬龍,附近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食物質素佳,地方企理,便可以推想公司的業績可能不俗,因而值得投資。
林治認為,散戶投資在自己熟識的產品的股份,平日已可以隨時進行調研,留意公司的經營變化,輸錢機會都低些。
林治愛從生活覓投資良機
這種關乎投資的簡單道理,一般人容易消化,因此廣為傳頌。不過,街坊投資法亦遭人詬病,認為猶如鼓勵人故步自封,為了幾棵樹而犧牲了整個樹林:當你投資時只專注周邊事物,一來會令投資不夠多元化,難享多元化降低風險的好處,二來可能錯過更優質但不在你生活範圍出現的股票。
畢菲特即將公佈的致股東的信中,便舉了自己兩宗成功的交易,原意是用來說明買賣股票也應與買賣田產物業一樣,不要被短期價格變動所蒙蔽,自亂陣腳,但卻隱隱然有與林治打對台的效果。
股神的第一宗交易,是趁八十年代初農地大冧價,在家鄉奧馬哈以28萬美元買了400畝田,他直認當時對耕種一竅不通,甚至要向兒子求教耕作之道,並由此評估,這塊農田的出產,可帶來近10厘回報,計入生產力、農作物價錢走勢的因素,更得出冇得輸的結論。28年後,田地的盈利已是當時的三倍,價值亦升了五倍。至今他依舊對農業一知半解,直至最近才第二次視察自己買過的這塊田。
第二宗交易,是他於1993年在紐約收購了一個商場銀主盤,當時也是物業泡沫剛爆,商場鄰近紐約大學,位置優越,回報高近10厘,而且出租率偏低,故此一旦改善管理,不難提升回報,而且物業的最大租戶,當時支付的呎租,遠遠低於其他租戶,隨着續租,也帶來升值機會。
畢菲特眼光闊 贏錢無界限
畢菲特承認,至今未親身見過該物業,只是夥拍一個有經驗的朋友一起投資,該物業現在每年租金回報35厘,而且透過加按,回收了當年投入金額的1.5倍。
股神當然不是否定從身邊生活找投資靈感,他只是不會被自己的生活經驗,局限他對投資機會的捕捉。我相信,他心中有一盤數,只要達到一定的回報,而風險在其安全系數之內,他便不會理會自己的喜惡、有feel與否,都會主動出擊,就這樣長相廝守,歷經幾場衰退也不會沽售離場。
當然,所謂傳統智慧,只是一些簡單的rule of thumb,街坊揀股法並非超錯,但它只是投資心法中的一招半式,要曉得靈活運用,從實戰中提煉出自己的觸角,成為終身受用的投資智慧。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