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衞自由非一朝一夕(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捍衞自由非一朝一夕
(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六千人參加記協舉辦的「企硬.反滅聲」大遊行,主辦者計算人數比較保守謹慎,實際參加者遠超此數,可能達到一萬人。不過,無論是六千還是一萬,與反國教運動,和免費電視牌照風波集會人數動輒超過十萬比較,還差很遠。借用網上潮語,可能是新聞自由比較「離地」,反洗腦運動「唔好搞我個仔」的口號觸動人心,入屋的免費電視有無得揀也比較實在。後兩者市民的關注程度,遠比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為高。
這樣的分析不無道理,對香港市民來說,反洗腦運動,有「無私團結的執政集團」這種荒謬粗劣的教材做箭靶,一般人容易明白。王維基的香港電視被拒發牌,人們在網上看過拍得如電影一樣的《警界線》,認為梁振英的決定簡直是倒行逆施,激起民眾的憤怒,馬上動員起來。
甚麼是新聞言論自由?無色無味無臭,看不見摸不着,若當權者一下子把所有傳媒禁閉,肯定會激起極大反響。但分階段以不同理由按部有序把敢言的傳媒逐一廢掉武功,港人不容易察覺。香港有免費電視也有收費電視,電台也越開越多,十多廿份收費和免費報紙,也有各式時事消閒雜誌。表面上百花齊放,但在敏感議題上觀點越趨單一,自我審查日益嚴重,輿論一律的情況日見明顯,與中國大陸看齊可能只有一步之遙。新聞言論自由好比空氣,平白無事的時候不會察覺空氣是否存在,但如果極度污染,日趨稀薄,突然醒悟,已經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死。
香港新聞言論自由急速收窄,並非始自今天,十年前鄭經翰、黃毓民被封咪以換取商台續牌,警鐘早已敲響,但不久就很快平息下來。其間各類傳媒歸邊和自我審查,沒一刻停止過。到兩年前我被粗暴封咪,港台以節目改革做擋箭牌,風波很快湮沒。這幾個月來,情勢越來越惡劣:抽廣告、換老總、刪專欄、改文章,特別是商台炒李慧玲,成為急轉直下的導火線,引起全社會的反響。
「企硬.反滅聲」遊行人數雖然只有六千,但與過往有關新聞自由相關議題的遊行集會相比,今次參加的人數最多,代表香港人對新聞言論自由這個「離地」議題比較重視。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說明港人開始醒覺。
很多人會問,遊行集會,叫完口號出一身汗回家,有用嗎?新聞言論自由不斷收窄的現狀,能改變嗎?不採取激烈行動,例如罷工、罷寫、罷開咪,情況會好轉嗎?當然,這些方法都不能排除。但不少人認為,採取非常手段,激烈的行動完了,現狀就可以變得更好,問題就可以馬上解決。
這些想法未免有點天真,保衞新聞言論自由,不能一朝一夕逞一時之快,是長期鬥爭。不斷揭發媒體老闆和高層諂媚權貴、自我審查的醜行,組織起來集體發聲,新舊媒體工作者互相支援、互相配合,防止新聞言論自由繼續惡化,都是一些可行的辦法。自由,只能建基於永恒的警覺,不能有一刻鬆懈。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