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食國貨 後果(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硬食國貨 後果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近期東鐵接連發生電纜故障,都因為是一件稱為絕緣體的組件損壞而導致。這件組件產地來源經網民和傳媒幾番追問,港鐵終於和盤托出是「歐洲品牌但中國製造」。公眾隨即罵聲四起,指港鐵年年加價但用劣質零件影響服務,甚至指中國劣質製品充斥香港影響生活。
其實,從港鐵在這事左瞞右瞞,正好反映「中國製造」已是香港社會的忌諱。事實上,從中國製地鐵列車屢生問題和故障,比亞迪電動的士引入到退出香港、九巴腰斬電動巴士試用計劃,輕鐵車卡出軌意外,警察試用春風牌電單車,都在坊間引起頗大的爭議,市民對「中國製造」已經充斥反感。
港人對中國製造的反感,主因是中國製品近年不斷湧入但是質素仍然差劣。正如筆者前文《引入國產電動車 一敗塗地》指出,中國的廠商只顧業績,不顧產品質素,不自量力地開發「高科技」產品,但同時要香港「硬食」。在東鐵事故中,港人不滿的聲音終於爆發。
港共豈不知中國製品的質素還不成氣候嗎?大舉引入中國生產的汽車、機械和其他製品,不過是在官場奉承中共做出的事。當然,中共在背後施壓是少不了的因素。中共認為,回歸前英國都要香港使用英國產品,或政府招標項目都判給英資背景的公司,特別是1981年以前,有港督指令要專利巴士公司購買英國或英聯邦出產的巴士,於是就認為「香港都回歸中國,用中國貨也是天經地義」。
但是,昔日英國售給香港產品的質素,中國企業真的望塵莫及。例如,早前在海洋公園香港老大街展出的1964年出廠的AEC Regent V古董巴士,這部本來由巴士公司保存的近50年車齡的古董,經巴士公司簡單維修之後,就從九龍灣車廠駕駛至海洋公園展出。
兩年前,我與友人試過將一部擱在青馬大橋行政大樓附近最少五年的勝利二型巴士,就是簡單地接上車用電源和添加少量柴油,不消一分鐘就成功發動,甚至能「入波」在車場內駕駛!
相反,筆者在2004年引入第一部中國製的廈門金龍(KING LONG)旅遊巴士,2010年已經報廢拆毀了!有在政府工作的友人告訴我,好些部門仍用着回歸前英國製的打字機和各式文儀用品……由此可見,中共和港共的所謂,或所持的理據簡直是東施效顰,不自量力。
損壞的絕緣體,只是一種低技術的產品,但中國的工廠也造不好;去年三月,中央電視台報道中德合資的寶馬、平治、奧迪汽車的隔熱組件含有致癌物質;甚至是筆者對着十多年的美資康明斯引擎,在中國生產的同一型號,都比在美國或歐洲生產有更高的故障率。即使有着外資或外國技術的企業,一樣做出劣品來,中國的企業根本就是「爛泥扶唔上壁」。
在自由經濟的概念之下,引入各類中國製造的產品本是正常事;但雖然自由經濟汰弱留強,質素差劣的中國製造產品卻未被淘汰。相反,港共政權做了不少事促使香港要使用中國產品,例如強塞予政府部門使用、招標都是購置中國製設備、鼓吹只有中國製造的純電動車,甚至是「十五年車齡限制」法案諮詢過程中的種種蛛絲馬迹,絕對可說是為中國企業製造有利因素,這就是說不過去的事情。
產品質素未符香港要求而發生種種問題,甚至出現影響市民生活的事情,港共和中共再繼續強迫香港「用國貨」,遲早將出現一宗事件引致民憤大爆發。要化解只得一途,就是停止這種威逼利誘香港使用中國製品的動作。
作者提供相片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