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滅聲Kitty - Joycelyn

好不主席:滅聲Kitty - Joycelyn

編按:是日由盧主席秘書Joycelyn執筆。

在2014年2月23日,當天唯一大事,就是在周日下午,趁言論尚有一絲呼吸的空間,站在遮打花園的一隅,記下那刻所見所聞。
看着熙來攘往的香港人齊來到反滅聲遊行,身上繫着藍絲帶,表達爭取言論自由的訴求,有的還帶着小朋友前來,將自由的種子傳播下一代。我慶幸,仍有很多人關注香港的新聞自由。
還記得那天朝早翻開報紙,一看《明報》的A1頭條,心裏當堂打了一突:「着數店零食期限被消失」。之前還言之鑿鑿,誓要維護報章的編採自主,但在爭取言論自由的這一天,換了總編的《明報》,卻肯肯定是陰聲細氣!

反滅聲報道 被輕輕帶過

我再上網搜索一下,各大報章報道反滅聲遊行的情況。輸入「反滅聲」,12篇本地新聞報道裏,8篇來自本報,其餘4篇分別是《明報》和《頭條日報》,但內容重點卻是講及獨立評論人協會的成立,對當日的反滅聲遊行卻只輕輕帶過。我再輸入「言論自由」四字搜尋,情況亦是一面倒,莫論黨報,不少報刊對此都是隻字未提,視而不見。常說要拿出證據來,但證據被自我審查一一沖洗,逐一被消失、淡化了,情況就如對反滅聲行動的報道一樣,我們仍要自欺嗎?
新聞自由空間萎縮,最首當其衝的理應是新聞從業員。關乎傳媒自己的事情,理應是他們比市民大眾更着急。但在無形之手的操控下,新聞界皆見寒蟬,所以謹向願意站出來、走上街的媒體朋友致敬。
香港雖然連續20年被評為全球前列的自由經濟體,可惜言論自由卻似江河日下。香港新聞自由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18位,跌至2014年的61名。財爺曾俊華講過,經濟自由的要素,包括法治、簡單低稅制和公平的競爭環境,恰恰就忘了提及還有資訊的自由流動,和背後新聞媒體的自主。
再者,我亦關注我們未來的主人翁。學生訂閱的報紙,不外乎是《文匯》、《明報》、《星島》、《經濟》及《信報》。黨報以外,另外有三份報紙的老闆和內地有深厚的關係,當中的獨立性不言而喻;剩下的一份報紙也已見棄信,背義怕是早晚問題。
我還記得念中學時的中文科需要做剪報,然後寫讀後感。我當日剪了《蘋果日報》的一則新聞,自認為寫了一篇不錯的感想。結果卻是被老師即收即退,發還重做,至今我仍耿耿於懷。
老師解釋是學生需要從學校訂閱的報章選取新聞,但我深知背後真正的原因,卻是校方認為《蘋果日報》的內容過於偏激,不宜作為剪報材料。然在一眾校長老師,以至教育界的心目中,那份內容激進、譁眾取寵的媒體,在剛剛的星期天,卻盡了傳媒最大的責任,亦僅此一家選擇用報頭,堅定不移地捍衞新聞自由。
曾經聽過一句戲言,不少人當Hello Kitty是好朋友,是因為她沒有嘴巴,即使跟她吐露心底話,她也不會向其他人洩露半句風聲。希望以後我想表達不憤的心聲時,仍有報章的一格空間供我發聲,而不需要躲在家中向床邊的Hello Kitty或落街找公園的樹窿傾訴。

Joyce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