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逼政 較量無聲(澳洲蒙納許大學 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以商逼政 較量無聲
(澳洲蒙納許大學 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最近fb傳來香港朋友的訊息,大意是說香港某媒體登載了一則《環球時報》的新聞並加以批評。新聞題為「美媒稱北京『買下』台灣:不發一槍裹挾統一」,內容大致是說,中國「試圖通過服貿協定推動兩岸融合……通過『買』而非武力統一台灣,更容易,經濟代價也更小」。
這不禁令人啼笑皆非!這篇新聞能被繙譯而登載,若不是《環球時報》的編輯認知錯誤,便是別有用心。為甚麼這樣說呢?該原文出自於World Tribune,即中國繙譯的世界論壇網,文章題為 "Beijing's strategy to 'buy' Taiwan: Coerced unification without firing a shot",標題沒有譯錯。問題在於該文作者,環球網繙譯為帕里斯·H·張(Parris H.Chang)。
此君是台灣人,中文叫張旭成,曾任民進黨數屆立委與台灣駐愛爾蘭代表,如果依照我們的看法,他就是標準的海外台獨人士,具有比本土台獨更激烈的抗中意識。但他這篇文章並不是向中國輸誠之作,而是提醒美國(與台灣)中國所採取的計謀,卻被官方喉舌用以當作統戰工具,不知是否為正反合的唯物辯證法,抑或高牆之內難以核實身份,進行政治審查?
無獨有偶,New York Times在王張會後不久,也刊登了一篇由Nottingham大學的Jonathan Sullivan教授撰寫的評論,題為"Taiwan and China Edge Ever Closer"。文中寫「在台灣製造企業的供應鏈中,中國大陸處於中心地位。台灣的對外直接投資中,有80%流向中國大陸……除了這種經濟上的互相依賴之外,中國大陸還在以許多其他方式對台灣施加影響力,產生了難以長期抵禦的力量……隨着中國大陸以不同的方式向台灣加大施壓力度,不可避免地會滑向中國大陸所渴望的統一」。
Sullivan教授所言基本符合現狀,但在結語卻預測「不可避免的統一」,讓人疑惑。兩岸統一之路,實在還有很多變數。如依照中國邏輯,其GDP將在2025年後超過美國,屆時台灣也將被迫上談判桌。如果再趕一下進度,配合習主席的退休年齡,那麼十年之內,兩岸可以進入政治協商,統一在望。
但是要完成這個統一的進程,必須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當然不是兩岸攜手復興的中國夢,乃是致命性的整合台灣經濟,也就是徹底以商逼政,讓台灣無法說不。
目前看來,中國的策略很成功。從2012年總統大選中,王雪紅等企業家對九二共識的表態成就了馬英九的連任,便能了解台商對台灣選舉有決定性的影響。近來民進黨大佬陸續訪中,最有希望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也派團隊投石問路,亦能略窺中國議題在台灣內政上的份量。然而,政黨無法完全代表人民,台灣的中間選民正在壯大,這可以從去年的白衫軍運動得證(這股力量還在繼續延燒,是否制約今年的台灣選舉值得觀察),國家機器在民意面前都得讓位。
在八成的台灣人已鑄成國家認同之時,習近平固然了解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卻必須找出更能誘使台灣人民來歸的方案。當習近平說出尊重台灣人民的社會制度時,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台灣的社會制度可能對無產階級專政造成威脅?蓋因在台灣日益被迫融入中國的政治議程中,台灣的交往戰略也勢必有所調整,這一場民主與專制的「無聲較量」會決定未來中國的樣貌。

徐子軒
澳洲蒙納許大學
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