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lier劇院位於蒙馬特山腳,門前有個非常街坊風味的小廣場,聽聞這次杜赫絲三部曲包括《廣場》,我竟糊糊塗塗認為它會在實地上演,真像初出城的大鄉里。這間殘舊的建築算歷史文物,十九世紀巴黎大規模重建時僥倖得以保存,走邊緣藝術路線,有別於國寶級的奧迪安和蒙帕納斯那些較商業味的場地。數年前在這裏看雪浩導演的《森林前的黑夜》,一心一意為了型格小生Romain Duris——趁熱鬧的門外漢,周身追星族的俗骨,所以三部曲為什麼只選艾曼妞麗花擔正的《莎華拿灣》,原因十分明顯。
八十六歲的老人家,行動有點搖搖欲墜,體能和十三年前演《米迪亞》不可同日而語。亮相緩緩走向台前,微微一扭應該不是方法演技,但是一開口就鎮住了全場觀眾:居然與《廣島之戀》那把聲音一模一樣!皺紋從腳板底一步步爬上額頭,皮下脂肪默默向地心吸力稱臣,關節取代天文台殷勤報告即將來臨的風和雨,在在都是黯然的晚鐘,然而嗓子神奇地並沒有由音階退下,紅酒香煙或者不足的睡眠,絲毫不曾遺留痕跡。當失憶的劇中人以問題回答問題,頹敗的皮囊彷彿冒出一個未經世事的少女,徘徊於「你在廣島什麼都沒有看見」,和「我在廣島什麼都看見了」之間。跌宕的韻味,數十年如一日,不期然教人流下感恩的眼淚:第一次知道杜赫絲,第一次被副歌般重複的對白迷倒,正是《廣島之戀》,正是她,沒想到半世紀過去了,迎面而來的依舊是飾演演員的演員,掏空了記憶洗滌前塵的火鳳凰。莎華拿灣,原來在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