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多少總有點人格分裂,只在於程度上的分別。幾乎每一個人都有童年陰影,但為甚麼只有少數人格分裂到殺人的程度?這是這類電影和小說永遠不會解釋的。因為他們不是去治療你的心理,而是讓它成為鬼片一般的素材來嚇你。《同屋:喚命日記》便是這樣玩觀眾的電影,玩得好當然是精采好看,本片前大半部都玩得相當好,結局卻令人摸不着頭腦。
我永遠都懷念Jennifer Jason Leigh在《叠影狂花》(Single White Female)內其中一場在洗手間內一改她之前的良善形象,粗暴地狂打洗手間的門來發洩的場面。這才是正宗的人格分裂,而不會像《24個比利》那樣當你變成某一性格,你便上知天文;當你變了另外一個性格後便下知地理。如果真有這種情況,那是鬼上身了。我不是心理學醫生,也不打算討論甚麼才是真正的人格分裂,只是像《同屋:喚命日記》這個劇本寫得有問題,既好又壞。好的是每一個線索都預先在電影內給觀眾看了,好像有足夠的線索令你相信最後的解釋;壞的地方是沒有好好利用這部電影內常用的分割鏡頭,來展示性格的分裂,而是用一般驚慄電影的手法。最明顯的是電影內的日記,並沒有好好地寫出這幾個女性之間的心理關係,要去到差不多結局時才利用它來解釋一些事,令本片只能算是一部拍得頗有氣氛,但膚淺的作品。
前陣子看了一部日本鬼片,年輕的男主角都扮演着照顧女主角,而又心無雜念的聖人角色,而年紀大的男人不是奸的,便是白癡,對於我們這些耆英實在看不順眼。高良健吾簡直是超級聖人了,女性的心理故事,有必要讓男士來扮演救贖的角色嗎?是日本人的新觀念?還是大男人世界下強烈的自戀?我便覺得這個角色其實更有精神病,既然他早已知道假象背後的真實,為甚麼還讓事件發生下去?
史提芬京(Stephen King)的新中譯作品《暗夜無星》內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一位女士童年照鏡時看到鏡中的影像描述,可能才是人格分裂的真正本質,看得我心驚膽跳。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