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itness】
【本報訊】港人生活節奏急促,要保持運動習慣殊不容易。近年睇片、跟Apps自學跳舞、健身、做伸展動作成風,但方便之餘,也要小心跟錯動作引致受傷。骨科醫生指出,深蹲、扭腰、大力踏步及跳躍等也是容易受傷的高危動作,建議可透過自拍,錄影拍下自己的動作,再與原裝動作對比,有助找出錯處予以糾正。
記者:鍾麗霞 梁麗兒
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指出,睇片、跟Apps做運動只能看到平面影像,加上一些細微動作未必能看清楚,即使經常對着做也未必能發現自己的錯處,「一個錯嘅動作累積做幾百下,好容易會勞損。」
為免浪費時間,不少人只愛做自己有興趣或最「激」的動作,並非由淺入深,或由頭開始的伸展熱身動作,熱身不足及未有能力掌握高難度動作,均令受傷風險提高。
可錄影動作找出問題
膝蓋與腰部是較常見的勞損部位,他指深蹲動作看似簡單,但若姿勢出錯不加以糾正,長遠對膝蓋會造成很大壓力。跳舞時踏步太用力或跳躍過度,同樣會傷膝,傷患包括髕股關節勞損,引發膝痛。另外,平日缺少運動兼身體柔軟度較差的人,若突然睇片或跟Apps做大幅度的扭腰動作,隨時會拉傷腰部,引致腰椎的小面關節等受損。
Youtube及智能手機有各式各樣的自學運動短片及Apps,林國基表示若使用得當,這些方便簡易的資訊有助鼓勵人多運動,但市民也要注意量力而為,切勿隨便嘗試親友推介的短片及Apps,因未必適合自己的體能,更不能輕視在家中做運動的難度。例如在家睇碟跳健康舞,應注意地板是否合適、有否穿上適當的跳舞衣及運動鞋等細節。以往曾有女士跳健康舞時因地板「啜腳」,扭力太大,引致腳踝骨折意外。
喜歡在家做運動,不想請教練,又怕姿勢長期出錯,林建議可仿效一些運動員的做法,錄影自己的動作,再翻看及對比,較容易找出問題動作予以糾正。
運動後身體痠痛疲倦屬正常現象,但痛楚持續兩至三日便是受傷的警號。他指出,雖然這類勞損性傷患一般毋須手術治療,但也有個案要接受為期數月的物理治療才康復,大家切勿掉以輕心。
註:以運動健康為主題的Monday Fitness,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