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十三年 - 邁克

事隔十三年 - 邁克

要不是月前一份台灣雜誌邀稿,我還不知道今年是瑪嘉烈特杜赫絲百歲冥壽──遲任劍輝差不多半年誕生。稿約當然敬謝不敏,理由是「杜赫絲的書和電影許久沒碰,都生疏了」,乍聽像信手拈來的藉口,卻千真萬確。她的電影大部份出過光碟,但價值不菲,等來等去不見發行售價較相宜的套裝,手頭一張也沒有,連臨急抱佛腳都不可能。書呢,英譯本應該都有,法文原版前度的書架也可以找到,不過讀她的文字需要平心靜氣慢慢咀嚼,惡補實在近乎煮鶴焚琴,無謂趁她的大日子陷自己於不義。
巴黎的舞台劇動態向來不關心,這次因為托朋友買了票看伊莎貝雨蓓在奧迪安劇院演馬里沃,回來後翻文娛指南特別留意了一下,發現蒙馬特L'Atelier的杜赫絲致敬三部曲剛揭幕,其中《莎華拿灣》竟然由艾曼妞麗花主演。影齡淺的觀眾,或者直至去年看漢尼卡的《愛》才意識到她的存在,我們這些幾乎趕上目擊法國新浪潮呱呱墮地的老餅,六十年代就被《廣島之戀》裏的她迷得暈陀陀。年輕時演的電影本來就不多,老來更少,二零零一年我有幸看她和雨蓓合演舞台劇《米迪亞》,真想不到事隔十三年,有機會在同一星期分別欣賞兩大影后的演技。那台希臘悲劇也是奧迪安製作──小時候新加坡有家電影院叫奧迪安,專映首輪西片,離我唸的和尚學校非常近,隔三五天放學或逃學便跑去看戲,名字喚起的溫馨一言難盡。巴黎這間是老字號,座落舍下附近,對我來講是雨蓓大本營,三年前她在這裏演《慾望號街車》,還撞見她匆匆下車走進後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