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從昨日6,000人反滅聲遊行,談到對本港新聞自由何去何從的看法,以下是訪問內容:
問:《蘋果》記者謝明明
答: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
問:參加對抗打壓新聞自由的遊行人數,一次比一次多,是否反映市民大眾對新聞自由關注度提高?
答:這類遊行有3次,第一次是2009年無綫記者林子豪在新疆採訪期間被公安毆打,傳媒到中聯辦請願;第二次是2011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問香港大學,新聞界受惡待,記協發起黑衣行動,於政府總部集會,然後遊行到警察總部抗議;第三次是昨日反滅聲遊行。
我認為今次遊行無論性質、牽涉範圍及關心程度都與對上兩次遊行不同,一次比一次深刻及不斷升級,其中林子豪事件是內地當局苛待香港傳媒,這是內地一貫做法;第二次是港府不尊重新聞自由,但該兩次是針對新聞界在工作上遭不公平對待而採取行動。但今次並非個別事件,而是連串傳媒事件勾起各界對新聞自由的憂慮、惶恐及不安,令市民大眾關注以至社會行動,表態支持新聞自由。
同時,今次涉及的範圍並非業界事件,而是整個新聞自由受到外來衝擊及威脅,我相信今次事件並未結束,會有後續,除阻嚇挑戰新聞自由的行動外,亦要如何保護新聞自由這個香港核心價值。
問:這是否反映本港新聞自由以至其他核心價值逐漸被侵蝕,才激發市民大眾關注及站起來發聲?
答:近期連串傳媒事件的嚴重性及密度,是史無前例,如果沒有這麼大衝擊,不會激發這麼多市民參加遊行,我認為這是壞事。但我認為可以化危為機,可伸將今次視為開啟保護新聞自由這個核心價值的社會運動,各界要研究採取甚麼行動去保護這個核心價值。
問:如何化危為機,令大眾醒覺保護新聞自由這個核心價值?
答:現時有部份人有天真想法,指新聞自由受侵犯的證據不足,但這些是無辦法取得的證據,例如港大鍾庭耀事件,當年鍾的老師黃紹倫叫鍾收手,特首助理路祥安是否有插手干預,路是否受前特首董建華命令執行,這些都沒有任何錄音或憑據,但通過聆訊,透過相關人士的口頭證供及環境證供,均有助了解事件。因此,某些人指證據不足,是想以無法搵到的證據,從而否定一個實際上需關注的問題,無論基於天真抑或基於機心,這是無考慮問題的根本。
現時情況很清楚,近期連串傳媒事件令新聞空間縮窄,以陳志雲做節目主持,相對李慧玲做節目主持,哪個對政府監察的能力高些?將民間的訴求通過大氣電波更聚焦,形成一股壓力逼政府改善民生政策。
問:新聞從業員如何抗衡傳媒老闆滅聲,捍衞新聞自由?
答:我認為新聞從業員要有兩條腿,一條腿是堅守專業及新聞道德操守,要有根有據,例如《明報》發起的新聞約章運動,主要工作步驟、工作規範、重要價值觀念等。另一條腿是成立工會,確保新聞部門確定約章運動受保護,勞資雙方按照約章執行工作,藉工會成為勞資雙方勢力的平衡,這兩條腿需並行,否則,只是紙上談兵。
問:今次6,000人滅聲遊行對本港新聞自由有何作用?
答:我認為這是一場馬拉松,今次遊行只是起跑點,在三方面入手:希望全民可深入了解新聞自由存在的重要性,若失去新聞自由,社會就會失去監察政府及權貴的第四權;向新聞系學生確立新聞自由這個價值,成為他們的基本核心價值;新聞從業員的兩條腿觀念,若三者能並行,就可堅持這場馬拉松比賽,如果三者可堅持落去跑到尾,我相信有機會贏這場比賽,與當權者及傳媒老闆抗衡,捍衞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