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usiness of Art:藝術生活霸權 - 楊天帥

The Business of Art:
藝術生活霸權 - 楊天帥

春雨迷濛,又是藝術博覽會開季之時。收到Affordable Art Fair Hong Kong的消息。這個藝博會──即藝術展銷場──去年在香港舉辦首屆,有16,500人入場,賣了2,600萬港元作品,成績不俗,將於今年3月21至23日假灣仔會展舉行的第二屆,參展畫廊數目為120家,其中有六成來自亞洲各地,三成則來自香港。
展如其名,場內藝術品以「廉價」(well, affordable, not cheap)作招徠,售價規定介乎1,000元至10萬港元,顯然針對自用市場──有點閒錢可以在家掛幅畫,但買不起趙無極、岳敏君,又不想去深圳大芬村買老翻國貨,於是在Affordable Art Fair Hong Kong揀選心頭好帶回家(事實上主辦單位也確實提供即場包裝服務,以「即時帶走藝術品」為賣點,其市場定位可見一斑)。
有需求便有供應,原是市場定律。這世界有寂寂無聞、銀行戶口得個位數的藝術工作者,又有幾百萬身家、嫌家中四面牆吉過頭的中產,於是便有了全球共16個Affordable Art Fair。這和有人養貓就有人製造貓罐頭是同一道理,既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只是存在。
但它三番四次強調「讓藝術注入生活」,卻實在讓我覺得有趣。新聞稿上的Affordable Art Fair很威水,「以將藝術普及為使命」,「帶領他們(香港人)欣賞藝術並令購買藝術成為生活一部份」,「大眾也能夠讓藝術融入生活」。走筆之際,又收到海港城與「亞洲酒店藝術博覽會」(AHAF,二月二十八至三月二日,馬哥孛羅香港酒店)合作的消息,首句又是「海港城一向以『藝術融入生活』為目標」。似乎人人都要說一句「藝術X生活」才安樂。不,這論調不只是地產商的花招,香港不少藝術組織、媒體、藝術家,打的十有八九也是同一旗號。怪不得人,就連我和朋友辦的藝術雜誌《藝托邦》,也主張「讓藝術融入生活」……
彷彿藝術不融入生活就失去意義,變得老套、象牙塔、不值一提,是為「藝術生活霸權」。

文化研究左右觀看視角

霸權何以形成,本意自然是為了讓公眾覺得藝術易入口,不孤芳自賞,進而達至「推廣」或「推銷」之目的。另一原因則源於文化研究。這一學術領域幾可說是主導了今日的藝術寫作模式。它對社會、生活的重視,也就左右了今日觀看藝術的視角。
問題是提倡一種視角,即意味壓抑另一種。藝術與生活緊扣沒有問題,但過於強調,便等於在冷漠對待不緊扣(或看起來不緊扣)生活的藝術了。攝影師拍遊行示威,觀眾拍爛手掌,影花草樹木則慘變龍友;喜歡莫內的被指太老套保守,鍾情艾未未才是識貨;以蘋果橙為繪畫主題實在太無聊,畫王家衛、梁振英才潮爆……不(表面地)連繫生活的藝術便不值一談。但如果藝術無對錯之分,何以一定要為生活而藝術,不可為藝術而藝術?或者為哲學而藝術?或者為rocket science而藝術?
我記得一夜,跟久未見面的老朋友喝酒,他知道我寫藝術,便說他自己也畫畫。我問他畫甚麼?只聽他吶吶道:「都唔係乜嘢……畫靜物素描……好簡單嗰啲……無乜意義。」好像做了虧心事,犯了罪要告解似的。畫靜物素描有問題咩?
誰說藝術一定要有意義?達文西畫蒙娜麗莎,也不是想拯救地球呀。

楊天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