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財政司將於本周三(26日)公佈2013年本港經濟數據。市場普遍預期香港去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3%至2,700.91億美元。區內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去年增長達4.1%至2,878.51億美元,上海更大幅拋離香港,GDP達3,488.04億美元。有經濟師認為,香港未有好好把握經濟增長點,明年有更多城市經濟規模超越本港。
記者:周燕芬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謝國樑認為,香港應好好把握大嶼山發展契機,有助令香港反超前新加坡。他指以往香港的投資來自政府的大型基建投資項目,但這些項目將於未來兩、三年陸續完工。若能大力發展大嶼山,並吸引到來自粵港澳的新私人投資者,將可成為本港新經濟增長點。
星洲產業較多元化
至於已超越本港經濟規模的內地城市上海、北京,他指內地城市仍處發展階段,香港已是成熟經濟體,很難重現年增長7、8%的增速,只會被拋離越遠;他預期於2015年再會有其他內地城市經濟規模超越香港。
同樣面對外圍需求疲軟影響出口,但新加坡2013年GDP增長達4.1%,香港預期只有3%。謝國樑分析,新加坡早年憑着博彩業新產業帶動,經濟出現飛躍式增長並超越香港。新加坡產業亦較多元化,「製造業便已佔去經濟貢獻的30%」,因而推動當地有較快速增長。
東亞銀行首席經濟師鄧世安亦看好香港經濟增長潛力,香港仍有先天優勢,「有好大市場(內地市場)等我哋服務……香港最大敵人係自己……我哋係唔係好好把握發展機會?!」他以廣東旅客周末來港度假為例「阿爸嚟香港投資金融、阿媽做facial,阿仔去睇演唱會,之後一齊食飯……」除了消費行業外,香港的服務業其實也可大幅受惠。
市場需求可以很龐大,他認為問題關鍵是本港硬件配套跟不上,「土地制約令發展受到限制!」他希望社會達成共識增加土地供應,如大嶼山、維園地下商場、落馬州邊境建商場等。這亦是香港較新加坡弱勢的地方「過去10年香港長遠經濟政策及唔上新加坡」。
陶冬憂金融業失屏障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亦希望,特區政府能適度有為,為香港開拓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增長引擎。「回想對上一次政府主動做些事令基層受惠,已是10年前的自由行,還要是中央扶持下促成。」然而自由行至今已達致本港社會可承受飽和狀態。現時香港「只靠金融業拉動本港經濟半壁江山」,不過隨着人民幣國際化加速推進,數年後本港金融業也「將失去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