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熟悉的東京剛剛完成市長(日本稱東京為「東京都」,市長為「都知事」)選舉,適逢日本關東地區受大雪侵襲,投票率只得46.14%,為史上第三低。有執政的自民黨支持,一早就確定了組織票票源的前內閣成員舛(音喘)添要一雖然大勝當選,但得票其實只佔全體選民票的2成多;低投票率加上對手眾多導致票源分散,成為他幸運當選的關鍵。
外界之所以對東京都市長選舉有興趣,最大原因當然是因為屢發反華言論、「收購」釣魚台島的日本政客石原慎太郎就是東京都的前市長;新的市長會否如石原一樣火辣挑起事端,自然是中方最關心的事。另一邊廂,大阪市由於市長橋下徹辭任,也將進行選舉,但是不單是自民黨,連其他在野黨也紛紛表示無意推舉候選人角逐,為甚麼日本政壇對東京及大阪的關心程度完全不一樣呢?
其實,無論是東京還是大阪的市長選舉,對中日/日韓外交的影響可說是微乎其微——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己就已經引起足夠爭議了。 舛添要一於早年離開自民黨自立門戶,安倍本來無意支持,但是外界報道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將支持反核能發電的候選人細川護熙(細川也是前首相)之後,他便把注碼壓在舛添身上;日本傳媒普遍認為這是為了壓抑小泉於政壇的影響力。日本自民黨政府於福島事故後停止國內大部份核電廠運作,每年需要花巨款從海外輸入能源,重新啟動核電廠是自民黨的一大綱領,豈可以冒險讓反對國家政策的人擔任首都首長呢?於1月的沖繩名護市選舉中,自民黨推舉的候選人落敗,市長一席繼續由反對興建及要求美軍永久撤出的人士出任,日美兩國就基地選址達成共識遙遙無期,就令安倍頭痛不已。
相對於東京及沖繩,大阪市長選舉對安倍的影響可說是小巫見大巫。大阪市市長橋下徹為日本維新黨黨魁,立場比自民黨更右傾,與自民黨於修憲、建軍等議題上「有商有量」,自民黨並沒有必要與維新黨爭鋒。橋下於大阪的支持率持續高企,與其參選白為這場「辭職騷」抬轎,日本政黨選擇齊齊杯葛;話題性欠奉下傳媒也不會報道,與每天見報的東京市長選舉一比就被比下去了。
這次東京市長選舉,除了舛添身為前閣員,還有兩位前首相參與;一個參選,一個助選,熱鬧性可謂少見。可是,兩個前首相撰寫的政綱鮮有具體政策,光談反核電等大議題,未能捕捉到選民心態。舛添參選政綱強調要搞好東京民生及防災措施等,就正中下懷;近星期東京連續受大雪吹襲,交通完全癱瘓,暴露出城市臨急應變能力不足,斷水斷糧又斷電,活像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候選人親華不親華? 安倍支持某某候選人是為了阻止親華政客登場?問問東京市民就知道,誰要關心啊!
香睿剛
DBC數碼電台日本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