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去年初提出調低東隧收費和調高紅隧收費,並提出三個方案諮詢公眾,希望將車流引導到東隧,以疏導紅隧擠塞情況。張炳良日前會見傳媒時表示,紅隧和東隧的最新行車量此消彼長,政府考慮交通狀況和公眾關注之後,決定暫緩試行「東減紅加」的方案。他說,去年東隧平均每日行車量增至72,000架次,若再加上「東減紅加」可能帶來的5,000架次,將貼近「設計容量」7.8萬架次。至於紅隧每日流量,則較2011年跌逾3,000架次,為25年來新低。
今次政府暫緩試行方案的理由,是計劃可能會讓東隧增加車輛,達到「設計容量」。但如果隧道是有「設計容量」的話,那麼1972年通車的紅磡海底隧道,難道是沒有所謂的「設計容量」嗎?翻查政府資料,上年度紅磡海底隧道的流量為約11.6萬架次,但是原來紅磡海底隧道的「設計容量」也只是7.8萬架次而已,現時的情況已經是超出「設計容量」一半以上。
如果暫緩試行方案的理由,是避免東隧超出「設計容量」的話,那麼任由紅隧超出「設計容量」,這又是甚麼邏輯呢?無論如何,避免東隧超出「設計容量」絕對不能成為任由紅隧大幅超出「設計容量」的理由。政府絕對有責任提出分流達致改善市民塞車的方法,而不是搬出紅隧流量是25年新低,和東隧可能接近「設計容量」的兩種不對等的邏輯,成為政府不實行「東減紅加」的理由。
如果一條隧道是有「設計容量」的話,那麼一個城市又是否有一個「設計容量」呢?香港人口約700萬,總面積為1,104 平方公里,2012年訪港旅客總數為4,800萬;新加坡人口約510萬,總面積為716.1平方公里,2011年旅客總數為約1,300萬。香港本身空間已非常不足,現在還要分出空間給大量的旅客,每一個香港人平均需要與約7個旅客(新加坡大約是2.5個)分享已經相當少的公共空間。所以,每日紅隧的塞車情況,其實也是每個香港人生活的寫照。
「驅蝗行動」後,官員、議員齊聲譴責,港澳辦更表示「支持特首梁振英及特區政府依法妥善處理事件」,輿論大致上亦都是反對。這讓我想起一封信。
1963年,馬丁路德金來到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種族歧視嚴重的伯明翰市。他在一次示威遊行中被捕,在監禁的日子,金寫下一封信,來回應要求他取消示威運動,轉而依靠談判和法院解決問題,更稱這行動是「不明智而又不合時宜」的七位重要教會人士。
信中的一段說,「你們對目前正在伯明翰舉行的遊行示威感到痛心。但是我很遺憾,你們的聲明竟沒有對引起示威的客觀形勢表述同樣的關切。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不願緊跟在淺薄的社會分析家腳後,只看後果而不去設法解決根本原因。我會毫不猶豫地說,眼下在伯明翰發生所謂的示威遊行是不幸的事。但是我想更強調一點:該市白人政權逼得黑人居民走投無路,沒有別的選擇。」
港人的生活,已經被過量旅客弄到走投無路的邊緣;對香港人來說,因為旅客而破壞我們的生活是不公平的,請不要讓香港市民「沒有別的選擇」。
林民臣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