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兩岸關係風生水起,讓人遐想聯翩。
11日,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會晤,乃兩岸政府自1949年以來首次直接對話,被人稱為是繼1993年的「汪辜會」打破蔣政權立下的「三不禁忌」、2005年的「胡連會」啟動國共兩黨合作機制後的第三個兩岸里程碑。18日,習近平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強調「兩岸同胞一家親」,呼籲雙方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共圓中國夢」,習總此話其實是說給大陸人聽的,並不會被台灣民眾認可,因為此中國非彼中國——「中華民國」。王郁琦赴中前夕,傳出中方要求王此行不能談政治議題、不能提中華民國,也不能提人權、民主和總統等「三不能」。在大陸媒體隻字未提的雙方閉門談話中,連戰對習近平直言:應以務實態度正視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對兩岸來說是資產,不是負債。習近平的回應是:「任何問題,只要對兩岸間有幫助,大家都可以提出來談。」
習近平貌似寬容的態度,讓人想起「一國兩制」的始作俑者鄧小平。30年前鄧就提出:「中國有香港、台灣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何在呢?是社會主義吞掉台灣,還是台灣宣揚的三民主義吞掉大陸?誰也不好吞掉誰……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場上,維護民族的大局,不管抱甚麽政治觀點,包括罵共產黨的人,都要大團結」。在鄧小平看來,統一事關民族利益,而民族利益大於政治利益。
習近平打的似乎也是「民族牌」。他說:「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但實際上,以香港回歸後十七年以來的遭遇預測兩岸統一的前景,我們會發現,鄧小平「一國兩制」設想中的民族利益至上已經被偷換成政治利益為首的原則。或者說,中共喋喋不休地宣揚「共圓中國夢」,不過是將「民族中國」佯裝成一具「特洛伊木馬」,企圖以內藏的「政治中國(一黨專制)」去清洗、征服和統一新的領地。
從字面上看,「一國兩制」中的「一國」是指「民族中國」而非「制度中國」,否則就與後面的「兩制」存在邏輯悖論。兩岸統一和香港回歸的政治前提,鄧小平最初以「誰也不吞掉誰」和江澤民後來以「井水不犯河水」予以了表達。但如今,在中央為香港普選進行的洗腦宣傳中,卻完全變了調子。駐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反覆撰文宣稱:「在單一制國家結構裏,香港只能是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一級地方政權,其法律地位相當於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全部權力均由中央政權授予……須遵循服從中央統一領導的原則」。
香港長期基本自治、良好運行的自由環境和法治體系,回歸後卻「須遵循服從中央統一領導的原則」。圖窮匕見,「一國兩制」的特洛伊木馬中,終於跳出中共「統一領導」的政治兵馬,令眾多朝廷大員可以居高臨下,對港人維護民主權利、爭取真普選的行為橫加干涉,同時扭曲香港的政治生態,令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在「黨治」的陰影下陷入自我審查、風聲鶴唳的境地。
一致的民族情感和歷史淵源,並不足以構成一個良好的政治共同體,過去的東西德,今天的南北韓,都是明例。兩岸三地一家親,實現真正的政治親和,重要的是家規如何而非家長是誰。現代國家的「家規」就是民主憲政,而不是國際間僅有中國和北韓信奉的那種「無產階級專政」。中共鼓吹「一家親」的實質,是必須接受其為當然「家長」,任何質疑「家長」地位、批評「家長」不良施政的言行,都被認為是「顛覆性錯誤」而遭到打壓。
即便是經過普選,人民賦權的香港特首,也需對中央唯命是從,那麽兩岸統一後的台灣總統是否也需要臣服於中共?甚或接受中央的篩選和實質任命?如此「一國」之前途,讓世人悲觀。港人和台灣民眾憧憬「民族中國」共續文明,也需要「市場中國」同享繁榮,但卻難以接受如此「政治中國」與狼共舞。馬英九曾經說過:「六四不平反,兩岸統一就沒有條件」,此言不虛。大一統天朝主義的「中國夢」,只是中共一廂情願的政治癡夢而已。
沈舟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