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細良專欄:內地忘恩負義 - 劉細良

劉細良專欄:內地忘恩負義 - 劉細良

資深亞洲觀察家Joe Studwell新作「How Asia Works」中文版面世,書名叫「成與敗」,他行走亞洲多年,對亞洲財閥、官僚、政客勾結史認識甚深。上一本書Asian Godfathers便有齊分析與揭露內幕的成份,新作主要比較亞洲九國經濟發展差異,從中歸納出各國政府政策差別所帶來的後果。他反對新自由主義一味强調市場開放,金融業自由化。
他其實與八十年代發展社會學C. Johnson為同路人,強調政權與官僚的角色,書中歸納東北亞國家如日、韓、中及台,對比東南亞如菲、泰、馬、越、印尼無法躋身經濟強國之列,作者認為在於三方面差別,首先是農業政策能否釋放出小農最大生產力,東北亞地區成功進行土地改革,重新分配土地予小農,而東南亞國家則保持地主莊園經濟,農民生產力未用盡。

中國崛起 港台有功

第二個十分重要,就是政府將資本及企業導向發展製造業時,並用各種方法迫使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這稱之為export discpline 。製造業不單吸收農村流出勞動力,並且需要不斷改進技術水平,形成出口導向經濟。日本工業化歷史較長,較中、韓、台早參與競爭,中國之能夠快速崛起成為製造業大國,參與全球競爭,是因為香港與台灣,港商與台商在1978年進入內地打天下,毋須內地政府投放大量資金引進生產技術,同時因台港兩地均以出口導向製造業,順理成章,扭轉了內向型的國內輕工業發展方向。
東北亞國家最後的成功政策是政府利用金融業管制,將資金導向長遠投資及產業升級,而非短期及個人消費。
當年香港政府有否大肆吹噓沒有港商北上,台灣政府有否吹噓沒有台商投資在科技製造業,沒有香港及台灣技術工人北上指導農民工,短時間將技術水平提高至國際標準,中國就沒有今天製造業大國地位。香港人實際,哪裏有低成本工人就去哪裏,從來沒甚麼大義凜然,愛國救國振興中華,沒甚麼「恩主」心態,反倒是「恩客」在東莞、常平就有不少。
現在內地所謂富起來,還不過是小康水平,只不過人口多,中產數量大,才產生自由行消費力,加上扭曲幣值,人民幣在海外的購買力更顯得強勁,對香港所謂的振興作用,其實遠遠不及當年港人將二十年參與全球競爭的製造業基地搬到內地去。
香港人並不求對等回報,只是希望內地不要忘恩負義,動輒出動黨媒,訓斥香港人,須知任何發展都只有互惠互利才可長久,而不是單方面的施捨!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