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五回,寫賈寶玉在太虛幻境中,翻看金陵十二釵的「終身冊籍」。他看到影射王熙鳳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隻雌鳳」,其判曰:「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對此,甲戌本、戚序本在「一從二令三人木」句下,有小字批註曰:「拆字法」。
那麼,它拆的是甚麼字呢?後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這也正是漢字特有的「拆字文化」惑人之處。由此想到廿四史《五行志》中,在五行「金」的名目下,有一種不祥的事情,叫「言不從」,如《五行傳》所言:「言之不從,是謂不乂。」乂者,治也。它說的是帝王不肯聆聽大臣的勸說,國家就無法治理了。那麼在五行的框架下,歷代大臣是如何勸說皇帝的呢?我發現,其中有許多故事,都與「拆字」有關。
春秋時,晉穆侯為長子起名叫仇,次子起名叫成師。晉大夫師服覺得不妥,他說:「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怎麼能把「仇」字用在名字上呢?弟弟的名字又叫成師,難道要讓他動用刀兵,攻擊哥哥嗎?後來果然兄弟倆代代仇殺,最終的王位,還是被弟弟的後人取而代之。
三國時,蜀國劉禪繼位,光祿大夫譙周也曾經為劉備與劉禪的名字拆字,大意是劉備的「備」字,意為諸事已經完備了;劉禪的「禪」字,意為傳授。也就是說,劉氏已經完成歷史使命,應該將皇位傳授於他人。所以後來戰局混亂,譙周一直主張後主劉禪投降,也使百姓免遭殺戮之苦。
類似的故事,還發生在隋文帝楊堅身上。文帝給他的兒子分別起名曰勇、英、俊、秀。開皇初年,有人上書說:「勇者一夫之用。又千人之秀為英,萬人之秀為俊。斯乃布衣之美稱,非帝王之嘉名也。」文帝不聽。當時還有人上言說,「楊英」可以拆為「嬴殃」,不祥啊!文帝聽到後很不高興,立即將其改名為楊廣。後來除楊廣之外的那幾個兒子都被廢黜,但最終隋朝的天下,還是敗在隋煬帝楊廣手上,應了「殃」字的不祥預言。
對「拆字」而言,還有一個熱點,就是年號。晉朝末年,桓玄建桓楚時,曾擬用年號為「大亨」,被識者拆為「二月了」,後來他確實是在仲春時節,為人所敗。南北朝時,群雄並起,帝王更替頻繁,留下許多為年號拆字的故事。梁武陵王自立為王,年號為「天正」。被人拆字為「一止」,結果一年就滅亡了。後齊文宣帝為太子製字,曰「正道」,也犯了「一止」的忌諱,嗣位一年後為人所殺。武成帝時,曾改年號為「隆化」,被人拆字為「降死」,後降周而死。周武帝年號為「宣政」,被人拆字為「宇文亡日」。周宣帝改年號為「大象」,被人拆字為「天子塚」。梁王蕭琮改年號為「廣運」,被人拆為「運之為字,軍走也。吾軍當為軍走乎?」後來果然被軍隊追殺。一直到隋煬帝即位,年號的噩夢還未終止。楊廣開元年號為「大業」,被術士拆字為「大苦未」,尋而天下喪亂。
另外,在詩妖中,也有拆字的內容。漢獻帝時,董卓專權跋扈,京都有童謠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中「千里草」為董,「十日卜」為卓。《後漢書.五行志》解道:「凡別字之體,皆從上起,左右離合,無有從下發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