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前後,接連聽到足球名將離世的消息,先是香港的陳懷偉,然後是馬來西亞國腳王春華,實在有點神傷。畢竟,「海豚偉」尚未到60之齡,王春華亦只是67歲,確是走得早了一點。
曾經被尊稱為亞洲最佳中場的王春華(圖),在1973年來港效力南華。當時,香港足球走向職業化,甲組聯賽一度有14隊之多,王春華屬於香港甲組聯賽步入全盛期的第一代外援。他在香港踢了兩季,據說因為不習慣全職踢波,加上思鄉,所以75年就返回大馬。王春華在香港很受愛戴,我印象中他是胡國雄一類的好波之人。
陳懷偉足球生涯的黃金期應該是80年代,82年4月南華對加山一場坐爆大球場的經典護級戰,「海豚偉」亦在陣。在我初執話筒學「講波」的日子,經常講到他的比賽,所以我對陳懷偉更有親切感。
兩位名將雖然年代不同,但在香港足球的盛世都曾經綻放光芒。不過,對於年輕一輩的球迷,這兩個名字恐怕會有點陌生;尤其今天的體育傳媒,已經不再有我兒時經常讀到的文字掌故:甚麼「球國風雲」、「球國春秋」之類的專欄讓我在文字中認識不少素未謀面的名將,但時至今日,對名將的記憶,變得越來越短暫。
一代一代的足球名將,造就了不少香港驕傲,只可惜,我們沒有歐洲球壇的傳統,對名宿的表揚非常有限。
看外國足球,賽前經常有向離世名將致敬的儀式,而且不限於鼎鼎大名的球星,為球會服務半生的小工都可能受到讚頌;這種文化素養,香港球圈絕對值得學習。對於仍然健在的名將,送上一張終身名譽證,鼓勵名宿多到球場,其實亦是應有之義。
李德能
有線足球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