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對論】
記:《蘋果》記者
陳:「薪火相傳團隊」10人之一、候選監事陳漢森
記:
進步教師聯盟標榜作風進取,批評現時的教協作風守舊,你同意嗎?
陳:
甚麼叫進步?甚麼叫保守?部份政策在教協內部討論有不同意見,我在34年前參加教協到現在,爭拗未停過,由司徒華、張文光、馮偉華,長期也有爭拗。
教協究竟要勇些還是保守,如何取態?我們是有條線,「係咪能夠反映到多數會員嘅想法呢?」我們畢竟是民選,有選舉政綱,處事不能異於政綱,就算我個人同意某一種做法,但此做法不符合多數會員看法。如果我在理事會投票輸了,我便要跟隨勝的一方。誰人進步些,誰人沒有那麼進步,只是程度差別。
記:
那麼教協的取態是代表老師,還是代表社會?
陳:
司徒華說過,不要將自己個人信念強加在教協身上,會員可以有個人觀點,我們要以眾人意願為主。我們以往有3,000會員,現在是9萬人,我們想法不能和會員相差太遠,否則便是脫離群眾。
教協看法要先顧及理事會,第二就是會員,有時整個社會我們不能夠暫時顧及。因為教協搞甚麼活動,也要動員會員。即使爭取社會正義事務,我們也要動員會員參加。我明白,他們(進師盟)似乎就是執住了這一點。
記:
那麼你如何看他們針對的事件,例如林慧思事件?
陳:
該老師在街上主持正義,好!但是講粗口,不好!「呢個我相信係多數老師嘅觀點,但係佢哋話唔得」。誰對誰錯,至少我至今欣賞這位老師仗義執言,但不認為應該接受她說粗口,起碼不鼓勵,我們作為老師,不可以將講粗口視為學習楷模。
我們就此事未有全民統計,但我們都是老師,可以判斷得到我們的做法是適當。「但有人說,『唔得!你要全面肯定』,呢個好明顯大家有觀點分歧」。大家有觀點分歧,教協可做全民嘅統計。例如政改方案也試過,事後發現統計結果,證明我的決定,是得多數會員的支持。
記:
你與韓連山是舊戰友,進師盟不少曾是主流派,如今他們對壘,你有何感受?你如何評價韓連山?
陳:
的確,我們合作了相當長的時間,我是一個重視交情的人,(進師盟)有些是同事,有些是前同事,有些以往在教協並肩共事,一起示威遊行,但他們如今很多批評不是很負責任和不公平,竟然在公開場合這樣批評這個組織,我很不舒服。
例如,他們說我們是民主黨B隊,我想不到這個判斷如何成立。有時與他們見面,我也不知如何和他們溝通。如果為了競選而找東西出來攻擊,我不是很欣賞。
我不懂批評自己的戰友,我不知他(韓連山)是否還當我是他的戰友。他覺得自己對的時候,會堅持到底,即使投票輸了也不會很滿意,你可以說他是擇善固執,但教協本就是投完票之後就不再爭拗,但他就會「執住爭拗好耐」。
記:
你說,由司徒華開始至今,教協內部也有分歧,那麼今次的性質有何不同?
陳:
今次的分別,在於將個分歧放了在會以外,然後他們利用會外的力量,攻擊教協和理事會。以往教協如何取態,也在會入面傾,傾完就完結,但是近年有人就將爭拗傳出去。「呢個做法係過去未出現過!」如果,他們認為其做法、取態更加適合,大可以組隊競選理事會,讓會員選擇,因為教協是個民選組織。你放政綱出來,我放我的,讓會員選擇。
記:
有人會認為,你們今次競選監事會的班底,與現時理事會稔熟,難以發揮監督教協的功能,你如何回應?
陳:
我們會內的挑剔,並不比會外輕。我們這班競逐監事會的成員,來自不同背景,有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特殊教育,我們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人。難道遇有意見分歧,我會因為熟悉你,而不去批評嗎?過去會內互相批評是不輕的,只不過很少拿到公眾場合。
記:
教協因為2010年政改出現分裂,你認為今次政改會否將教協帶入另一次分裂?
陳:
會。其實社會一樣再分裂,民主派也一樣。究竟教協如何能避免呢?其實面對一個相同的敵人,我們沒互相傷害的本錢,只有互相合作,大家不應惡性傷害。進師盟入面有很多成員,我也很欣賞,所以即使他們成功當選,我也不會不舒服。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