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環境局昨公佈減少廚餘藍圖,擬建最多六間廚餘處理廠,目標在2022年減少四成廚餘,但拒絕交代其中三間廚餘廠的確實選址。本報翻查大嶼山小蠔灣及北區沙嶺廚餘廠的環評報告,發現政府曾揀選33個選址,當中鄰近將軍澳堆填區第137區是四大最佳選址之一。有環團強調若選址條件合適,政府不應因為地區反對而退讓。
記者:潘柏林 梁德倫
環境局昨日公佈廚餘及園林計劃,在2014至2024年間,分期設立五至六間廚餘回收中心,每日總處理量可達1,500公噸。
拒公佈其中三間選址
小蠔灣和沙嶺在2016年起落成,新增位於工業區的元朗石崗廚餘廠在2021年落成,餘下三間選址仍未公佈。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有三個係比較確實嘅規劃階段,另外幾個都係喺初步選址,未同當區接觸,暫時唔講得咁實。」
環保署助理署長區偉光表示,選址方向集中在未有廚餘處理廠地區,包括新界東、九龍和香港,已與規劃署密鑼緊鼓選址。但翻查小蠔灣及沙嶺環評報告,環保署早於06年與規劃署合作,研究廚餘處理廠的合適選址,在2010年制訂「可生物降解廢物處理設施試驗設備測試:勘察報告」。
報告就環境影響、工程可行性、財政可行性、可操作性及社會問題作詳細分析,篩選得出33個選址,再以評分機制選出四個最佳地點。
當中得分最高的小蠔灣和沙嶺已決定興建,前者今年上半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第三高分是環保園第二期,但當地已有一個私營廚餘處理公司建廠,鄰近堆填區的將軍澳第137區是第四個高分選址。
評估報告形容,將軍澳第137區擁有大片可用土地,不過可用性及周圍土地用途合適性等存在不確定的因素,再加上潛在水質問題,在環境影響方面被認為是「較不可取」,不過仍建議作發展大規模廚餘處理廠的「備用」選項。
環保署未有回應選址是否在將軍澳,區偉光指合適用地要符合足夠空間、交通方便及符合鄰近的土地用途。
區議員擔心影響環境
西貢區議員方國珊反對在將軍澳興建廚餘廠,擔心運送廚餘過程衍生環境問題。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指,若環境條件適合興建,地區往往出現「不要在我家後院」的心態,政府應說服區議會。他強調廚餘廠採用密封式的厭氧技術將廚餘轉化為能源,對環境不會有影響,批評部份地區人士「感覺不良已反對」。
據何漢威分析,港島區廚餘廠選址不外乎在東區、南區香港仔或堅尼地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