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字部:型得有個性Poho

食字部:型得有個性Poho

未寫Poho之前,先說說Neighborhood。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一類人,臭味相投。在旺角,金毛飛和高登仔人才濟濟走在一起;自由行最愛擠到廣東道和海港城;SOHO荷李活道則是精采耀目的夜生活,吃之不盡的各國美食。今天不是談荷李活道Soho、歌賦街Noho,這統統Out了,香港最火熱的新名字:Poho,即四方街、太平山街、普慶坊及磅巷一帶,一向是香港最有藝術氣息的小區,最近開了不少型格食店,型得有個性。
記者:陳劭敏
攝影:劉永發

沿着階梯拾級而上走到普慶坊,這裏其實與中環鬧市相距不遠,卻恍如走入另一個小社區。這裏的人走得慢,在樹蔭下散步、遛狗,獨有寧靜氛圍,引來小餐館、藝廊和小店進駐。曾幾何時蘇豪也是個性小店的集中地,然後又是一個在現今香港幾乎天天發生老掉牙的故事:業主加租數倍趕走小店,迎來更付得起錢的集團、品牌;小店只好另覓出路往Noho走,即North of Hollywood Road,荷李活道以北,包括歌賦街及九如坊一帶找落腳點。現在,也有人說Noho日漸商業化,想找一片樂土的人繼續往山上走,於是到由四方街、太平山街、普慶坊及磅巷所組成的Poho。

為了Poho的獨有氛圍,人們都不介意攀上長長階梯。

新舊融合,新一手租戶不忍把前人痕迹一手抹去,乾脆就在老招牌下開自己的店。

甚麼人便愛蒲甚麼地方,來這裏的人都有着同一氣味。

在普慶坊,有型格小店也有街坊老舖,彼此相睦為鄰。

Poho一帶有不少藝廊,藝術氣氛濃厚。

老店還未被逼遷,小區還保存着舊社區的色彩。

從Soho到Poho

其實只要花一小時,慢慢從Soho、Noho走到Poho,就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氛圍:在Soho的人步伐也急,街道上的風景似是精采,卻從沒有人放慢腳步去細賞;Noho步調放慢,隱隱存有舊社區的色彩;待步入Poho一帶,才好像看到社區的真正面貌,可嗅到濃濃的鄰里情,所說的鄰里情不是街坊熱情如火的招待,區內人繼續他們的生活節奏:賣菜、晾衣服、遛狗、逛公園,生活依舊,沒有為湧至的遊人作任何修飾,只是借出他們的社區,分享他們的閒適。相知的人總會聚在一起,聚到Poho的店,有小本經營的餐廳、咖啡室,有創作人為自己闢出的小天地、分享作品的小畫廊,也有只賣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為賺大錢的精品店,都是同路人。他們懂得尊重社區,畫廊與街坊老店相睦為鄰;新一手租戶接手,也不忍把過去痕迹一手抹去,型格小店就在老招牌下相映成趣。有說政府計劃在磅巷興建自動電梯,以後到Poho更容易,只是把原來的閒適消失換來人流,真的是Poho所需?誰也不想Poho淪為另一個Soho。

日式tapas居酒屋

晚上的普慶坊,很寧靜,惟獨在街角一隅的Tabibito,透出香黃燈光;小小餐廳放着緊密的桌椅,桌上少不了的是一瓶日本製手工啤酒,還有一碟碟份量小巧,老闆稱它們為日式tapas的下酒菜。這份隱藏在寧靜小街的熱鬧,與蘇豪的很不同,蘇豪擠滿街的酒吧、餐廳,人人拼足勁要醉一場;在普豪的Tabibito,則來得隨興、私密,感覺是在巷里中的一家居酒屋。餐廳菜式由曾在法國、美國和澳洲等地及曾與世界十大名廚和久田哲也共事過的日籍大廚杉江禮行所設計,曾聽一位米芝蓮大廚說過,每一道菜也該有它的故事,每一個配搭都該有其原因,在杉江手中,我就看到了這一份心思。一道Kobujime Hirame,比目魚以昆布包裹三小時後薄切,以梅及紫蘇作餡包成卷,覆上一層木魚湯啫喱,表面綴以一撮魚子醬及金箔,杉江說此菜的概念是「在海中的魚」。另一道Steamed Razor Clam則是海洋與陸地的相遇,經蒸煮的蟶子驟眼看不出原來藏有杏鮑菇,海鮮香與菇香一軟滑一煙韌,伴上的日本常陸野貓頭鷹白啤泡沫輕盈,帶有荔枝果香為菜式提鮮,為了不讓味道過於複雜,大廚最後灑上較清淡的葡萄籽油。就是一抹油,也經過細心考慮,只因大廚說希望他的菜有深度,這裏氣氛隨興,菜式卻不隨意。
【Tabibito】 上環普慶坊20號地下

Tabibito位於普慶坊的街角一隅,即使位置偏僻,也無礙它成為人氣店。

Uni Spiked Tofu $158
由餐廳自家製的豆腐十分滑溜,與味濃的木魚湯箒喱及海膽,還有經脫水的香脆昆布一同放入口,口感、味道皆豐富。

Juniper Sake $118
在清酒基礎上加入香料如茴香、胡椒粒及迷迭香等,讓清酒味道溫和不少。

早餐風景

Cafe Deadend在平日和假日有兩種風景:平日光顧的多是中、上環居民,他們安靜的呷着咖啡、看看書,過着一個不受打擾、平凡的上午;假日來的遊人,拍照一番後,就安坐在座位中,認真感受小巷中難得的寧靜。方式可能不盡相同,但目的卻相近,走過一條又一條的階梯,為的也是普豪內的氛圍。這裏賣咖啡、三文治和甜點,最熱賣的B.E.L.T.,用上由Po's Atelier供應的奶油麵包,配上烤得香脆的煙肉及太陽蛋;另還有加入了西芹、蘋果茸混成的蟹肉醬牛油果三文治;菜式都尋常,但坐在開揚的小店內,任由陽光灑落,一旁垂吊着喇叭花的藤蔓,這裏有種讓一頓平凡早餐成為享受的魔力。
【Cafe Deadend】 上環普慶坊72號地下

店如其名,真正在小巷死角的Cafe Deadend,環境開揚,不少人特意到此就是為享受一頓寧靜的早餐。

Fruit Crumble $65
時令鮮果配上用了法國牛油及紅糖製成的Crumble碎,比坊間的香口。

B.E.L.T. $95
餐廳熱賣菜式,軟綿的奶油麵包配上脆口煙肉及太陽蛋等,一旁的蘋果片配乳酪簡簡單單,卻有魔力讓你吃個不停。

手工麵包香

在普慶坊另一隅的Po's Atelier與Cafe Deadend是姊妹店,是最早來到這一小巷的食肆。Po's Atelier賣的是手工麵包,每天早上十時多傳來出爐麵包香,街坊、遊人循着香味而至。步入店中,麵包師忙着在全開放式的烘焙坊中製作麵包,雙目遊走在眼前的玻璃麵包櫃挑選早點:牛角包?法包?還是奶油麵包?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事關小店由著名日本麵包大師淺野正己擔任顧問,其在東京的店Dans Dix Ans日賣過千麵包,日本人說他的麵包都是藝術品。淺野為Po's Atelier設計了三十多款麵包,特別喜歡外形像一朵蘑菇的法式蘑菇茸奶油麵包,所用牛油是受原產地法定保護的法國牛油,內加入鮮蘑菇茸製成的餡,咬開極之鬆軟的麵包後,菇香四溢。Po's Atelier還有一寶貝是與小店一同成長的天然酸種,現約一歲大的它由麵包師每天加入麵粉和水悉心照料,抽出酸種發酵兩天烘焙後,就成我們吃到帶微酸的全天然麵包。
【Po's Atelier】 上環普慶坊62號地下

意大利籍店長Sarah十分親切,小店麵包選擇多,她也樂於一一介紹。

芝士火腿奶油麵包(左)$25
創作意念來自港式菠蘿包,麵包內另加入了芝士及火腿碎。
蘑菇茸奶油麵包(右)$20
咬開極之軟綿的麵包後,湧出濃濃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