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經歷三位特首,管治毀多譽少,連建制派都加入成為半個反對派,在不少民生問題與梁振英唱反調。官場好友說,上屆曾蔭權政府曾醞釀一場政治制度變革,引入有政黨背景的特首。可惜在北京反對下,變成從未見光的百日維新運動。
望提高政府管治能力
身兼民建聯前主席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亦多次指出,中央不能抗拒香港發展政黨政治,因為特首沒有政黨支持,難以打贏普選選戰,亦不能只靠公務員團隊管治香港。這不只是曾鈺成的個人意見,官場好友說,曾蔭權已深入研究過推行政黨政治。他在研究本港政改方案,增加立法會至70個議席時,已預見超級區議會議席競爭將會十分激烈,為爭選票,會迫使建制派更走群眾路線,以致不少政府政策出台時,建制派未必會如以往硬撐政府,令政府管治更困難,政治困局難解開。
曾蔭權相信政黨政治是一條出路,由政黨執政,執政黨領袖成為特首,才有足夠支持力量,在立法會又手握多數票,理應可提高政府管治能力。不過,當曾蔭權向北京提出擬制訂政黨法,容許特首有政黨身份時,立即被否決,相信與北京本身是一黨專政,不欲香港走政黨政治影響到內地有關。
去年底,本港又再掀起政黨政治的熱門話題,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和副主任張榮順訪港時,在會見各界的午宴上,張榮順就首次公開地表明北京的取態,一口否定政黨政治的可行性,指香港即使有「兩黨政治」,也不代表社會無爭拗,太多政黨會令社會議題更繁雜,亦會產生更多麻煩和問題。在他之前,親密梁粉、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亦撰文反對政黨政治。梁振英早已摸清北京心意,2017行政長官普選無論真、假,他都不會重提政黨政治。
呂焯均
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