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在2013年的好萊塢影片中脫穎而出,在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片獎之後,又得了奧斯卡獎十項提名。好萊塢作為「夢幻工廠」,其原料畢竟來自於現實。金錢罪案觸目驚心,為夢幻工廠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原料,伴以想象力的黏合劑,自然容易創造出動人的銀幕故事。
《騙海豪情》之所以觸目驚心,很大的一項是因為影片主要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儘管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但相同的故事在本世紀初的美國可以說是變本加厲,越演越烈:2007至2008年的房貸危機便是由華爾街的高手們一手製造成的,而最後買單的則是納稅人。《騙海豪情》的點睛之處更在於,它展現了美國政府中某些患有偏執狂的執法者,竟然明目張膽地僱用行騙於世的大騙子,最後反被騙子所騙。這種騙局中套有騙局的情節,既是最為辛辣的諷刺,也鋪設了意外的懸念。
影片最為出色的刻畫則是種種展現生活細節的諷刺。比如影片一開頭,曾出演蝙蝠俠的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騙子歐文在慢鏡頭下修飾一頭半脫的亂髮:他那醜陋不堪的頭髮代表了騙子的拿手好戲──以次充好,魚目混珠,招搖撞騙。在一個消費者社會,行騙是不可避免的,誇大其詞的銷售廣告每天都在騙人。關鍵是有誰相信。影片中的一句妙語便是:「相信皆因人們想要相信」(people believe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行騙與合法行銷之間的界限相當模糊:銷售員、政治家、律師,乃至執法人所講的話都要大打折扣,不能全信。同時影片也展示了凡人的世相: 歐文的妻子羅茜琳由前年度的最佳女演員詹妮弗.勞倫斯出演,她從平凡中講出了一句驚人之語:「集中思想便是力量」(the power of attention),從而促使歐文產生了最後一個深度騙局的靈感。
生活中的政治騙子很少能引起人們的同情,例如奧巴馬剛當選美國總統時,那位伊利諾斯州長想要「出售」奧巴馬空出來的參議員席位,僅僅因為電話中的骯髒談吐證據,便被判了重刑。但影片中的那位新州的市長,一心想要為民造福,卻不小心誤中聯邦調查員精心設計的騙局,被聯邦調查員僱用的騙子勸說入局,仿佛是聯邦調查員出演皮條客,政客則成為嫖客而入網。雖然政客像潛在的嫖客那樣經不起誘惑,但聯邦調查員的那些偏執狂做法是否合乎人倫世德,則大可疑問,所以最後小政客的命運還是有些令人同情。
有如一幅畫中之畫,或是一場夢中之夢,《騙海豪情》編織了一個騙局中的騙局;這一諷刺劇的現實隱喻不啻是,聯邦政府的執法者竟與行騙者相互勾結而成了一路人,其心目中的公正意識反不如街頭上的大騙子。筆者看好《騙海豪情》,感到它十有八九會得奧獎的最佳影片,這主要是影片的寓意觸動了美國人此時此刻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