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掩蓋的失衡(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無法掩蓋的失衡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馬基維利的著作,除了惡名昭彰的《君王論》外,最能夠體現其思想的,就只有《論李維》。《君王論》一書沒有足夠空間,供馬基維利論述他在佛羅倫斯共和國效力多年的經驗,但《論李維》卻給予他足夠的空間,分享他對共和體制國家的管治經驗。
馬基維利深信羅馬強盛之道不外乎幾點:制衡、法制、自由和強盛的軍事發展。在羅馬共和國成立前的羅馬,由君主、貴族和平民互相制衡;其後君主暴虐,羅馬人決定放逐君主。由於三方制衡失去一方,貴族濫權令羅馬人無法忍受,陷入動亂時期。最後貴族必須承認平民提倡的護民官制度,令貴族與平民雙方有所制衡,才結束動亂。
馬基維利認為動亂未必是壞事,因動亂而產生的護民官制度,反而令羅馬共和國得到長治和強盛。他論證道,從最後一任羅馬王被放逐至格拉古兄弟擔任護民官期間的三百年,因動亂而被放逐、被殺或者被處罰的人寥寥可數,但因亂事而設的法律和制度卻保障了羅馬人的自由。羅馬人能在一個自由環境中履行義務和實現抱負,就很少會作出有害自由的事。
《論李維》中曾記錄一個事例,羅馬出現糧荒,元老院決定派人前往西西里求糧。當時由於有貴族不滿平民提倡的護民官制度,提議不如扣起糧草,懲罰他們。事件傳到平民耳中,自然激起公憤,幸好護民官傳召貴族進行辯解,才沒有發生血腥事件。
由此,馬基維利認為,必須要有合法途徑以供民眾宣洩不滿;如果沒有合法途徑,民眾就只能夠鋌而走險,訴諸非法途徑,後果不堪設想。因為糧荒事件中,如果沒有護民官制度,貴族大有可能被殺;一旦被殺,將會引發一連串的報復行為,禍及整個國家的穩定,甚至令整個國家四分五裂。
反觀今日的香港,我們是否仍然有足夠的合法途徑予公眾進行適當的宣洩?我們的政制、法制是否仍然有足夠的制衡去維持穩定?我們的社會是否仍然有足夠的自由和空間,予香港人能夠履行自己的義務和發揮自己的所長?
九七後的香港,言論自由空間日漸收窄,我們聽到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無理地不獲政府發牌,導致數以萬計的人在政府總部前面集會;又聽到《明報》忽然撤換總編輯,商台向名嘴李慧玲發大信封;更早之前,還有吳志森不獲港台續約,有傳現任特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整頓港台。宣洩的渠道越來越少,不少迹象都顯示香港的自由正在萎縮。表面上看到的制衡,開始掩蓋不了現實的失衡。
其實日前發生的「驅蝗行動」,可以看出我們所缺乏的,不單是宣洩的渠道,即使合法渠道能夠宣洩,政府亦未有多加理會,非得要香港人上街示威,才會關注問題。無法宣洩的不滿在「驅蝗行動」中爆發,因此才會有隨街對遊客辱罵的情況發生。罕有的,一司三局長一同發聲、譴責、表示遺憾,黎棟國還要義正詞嚴地說會嚴厲執法,但這些行為是否真的可以解決問題?試問,合法途徑已經解決了問題,又何需以非法途徑來解決問題?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