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周日的「驅蝗行動」,中共《環球時報》社論又作出抨擊。當日接受傳媒訪問的中國遊客,仍然擺出高傲姿態指香港社會都受益於他們來消費。中港矛盾己臨沸點,為何689集團仍然無視港人的聲音,只強調「自由行為香港帶來經濟效益」之類的說法?
對應近代史,涉及華人的族群暴亂不多,但每一場都是大爆發,背後的原因都與沙文主義和種族主義有關。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之後,不少馬來人政治領袖不斷以「華人是馬來人貧窮、落後的主因」去挑動種族矛盾,導致馬、華間的嫌隙不斷惡化。
另一邊廂,自李光耀1959年當上新加坡自治邦總理之後,在脫殖運動過程中主張各種族平等共存,就與吉隆坡方面產生分歧。只不過巫統為求向新加坡借力殲滅馬共,接納新馬合併。但隨之而來的,是巫統擔心來自新加坡的華人勢力威脅其管治威權,及人民行動黨主張的公民社會意識形態會妨礙其撈取利益,於是不斷以「華人威脅馬來人利益」挑動種族問題,使馬來人與華人關係惡化。結果就在1964年7月發生暴亂,並導致1965年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分家」。
「分家」之後,沙文主義勢力繼續在馬來西亞擴張,針對華人的言論越趨氾濫。1969年5月國會大選,以華人為主但非靠攏巫統的民主行動黨及民政黨打破巫統壟斷國會的局面,就使馬來人政治領袖惱羞成怒,引爆兩族關係的「炸彈」,爆發「5.13暴亂」。一直傾向多元種族平等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被拉下台,並在隨後十多年,算是溫和派的拉薩和胡先翁繼任巫統領袖和首相,都無法將國內針對華人的聲音壓下去,馬哈迪上台更進一步鼓吹已寫入憲法的「馬來人優先」打壓華人,巫統/國陣並藉此大規模貪腐。
至於印尼,1965和1970年的排華,不單是蘇哈托以類似巫統針對華人佔據經濟利益的手法進行挑動,更是藉前一任總統蘇加諾親中共的取態指華人普遍勾結共產黨作煽動而爆發。更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時任中國總理的周恩來與印尼政府簽訂協議,不承認華人的雙重國籍,就使印尼華人無處求援,只能面對被屠殺的命運;而1970年排華時,中共誘使印尼華僑「認祖歸宗」放棄印尼國籍到中國避難,可惜他們後來都難逃文革烈燄。
總體而言,當年大馬、印尼當權者要促成暴亂的目的,就是要清剿有可能危害權力的「非我族類」,或是逼這些族群向其歸順。將當下香港的情況作對照,大陸動輒以「要不是中央就香港完蛋」之說,也是中共在中國向民眾洗腦,高唱「經濟援助」以針對香港人進行攻擊,與當年大馬和印尼當權者所做的是同出一轍。而香港的政局,尤其是要求落實普選的聲音,以及從中共角度理解的「香港還未歸順」;而且香港的落實民主的訴求,更迫使中共無法面對中國境內人民受盡貪腐之苦而萌生政治改革的想法,就是危及中共的權力,於是乎在香港使出「群眾鬥群眾」的手法欲殲滅香港或逼港人歸順,筆者認為這說法絕對正確。
註:「馬哈迪」係馬來西亞官方的中文譯名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