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
被視為閩北一絕的建甌弓魚,始創於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至今超過270年歷史。其間曾被誤解為是奸商在魚腹灌水欺市的手段,但因該技藝具有魚類保活價值,最終得到延續,還被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關於弓魚技藝的出處眾說紛紜,不少人誤以為建甌弓魚是魚種,甚至當成雲南大理其中一種魚。相傳建甌一名漁民王創仔,某天在機緣巧合下,用草繩綑綁養殖的淡水魚,讓兒子帶回家,晚上回家發現該魚依然非常活潑。王於是依法炮製,將魚綑綁後再出售,未料推出市面後大受歡迎。因魚被綁成弓狀,故稱其為「弓魚」。他後來被地方惡霸敲詐不果,被告上公堂受罰。該惡霸之後辦喜事,被漁民拒絕出售活魚。惡霸因沒有活魚設宴,只能用死魚奉客,事件令弓魚事件聲名大噪。
被弓的魚,即使是長途販運,仍能讓食客吃到原汁原味的鮮魚,因此越來越受當地漁民歡迎。2008年,弓魚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弓魚達人陳氏兄弟成為該技藝的傳承人。